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慈云岭
释净端 〔宋代〕
千古慈云岭,诸方南北行。
江波与湖水,极目两分明。
白话文翻译:
这座古老的慈云岭,吸引了来自南方和北方的游人。
在这里,江水和湖水的波光,清晰地分开了视线的尽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慈云岭:慈云岭是一个特定的地名,可能指代某个风景名胜区。
- 诸方:各个地方,四面八方。
- 南北行:南方和北方的人都来这里游览。
- 江波:江河的波浪。
- 湖水:湖泊的水面。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慈云”一词可能寓意着仁慈的云彩,象征着这座山的美丽和宁静,吸引着四方游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净端,宋代僧人,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其作品多描写山水风景,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社会经济繁荣,文人雅士常常游览名山大川,抒发自己的情感。慈云岭作为著名的游览胜地,自然成为人们吟咏的对象。
诗歌鉴赏:
《登慈云岭》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象。诗中的“千古慈云岭”开篇即表达了这座山的悠久历史和它在游人心中的地位。接着,诗人提到“诸方南北行”,显示出慈云岭的吸引力,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构建出一种热闹的气氛。
在第二句中,诗人用“江波与湖水”来描绘山水的交融,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最后的“极目两分明”则带有一种开阔的视野感,仿佛在描绘一幅远近分明的山水画卷,令人神往。
整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宋代人们游山玩水、追求闲适生活的理念。诗中所展现的景色和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感受到山水的魅力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古慈云岭:提及慈云岭的悠久历史,表明这座山脉在时光中屹立不倒,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 诸方南北行:描绘游人从四面八方而来,展现出慈云岭的名气与吸引力。
- 江波与湖水:江水的波动和湖水的静谧形成对比,表现出自然的多样性。
- 极目两分明:表达了诗人远眺的感受,形象地描绘出山水的清晰分界,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体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江波与湖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使用山水意象传达自然之美,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们渴望亲近自然、享受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慈云岭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人们在自然中获得心灵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慈云岭:象征着高远和宁静,代表着自然的伟大。
- 江波:象征着流动与变化,表现出自然的动态美。
- 湖水:象征着静谧与深邃,表现出自然的静态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慈云岭”位于哪个方向?
- A. 东方
- B. 西方
- C. 南方
- D. 北方
-
“江波与湖水”中,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景象?
- A. 只有江水
- B. 只有湖水
- C. 动静结合
- D. 天空
-
这首诗的风格最接近于:
- A. 现代诗
- B. 唐诗
- C. 宋诗
- D. 元曲
答案: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白居易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山水的赞美,但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更为豪放。
- 《望庐山瀑布》——李白:集中描写瀑布的壮观,与《登慈云岭》中的宁静形成对比,体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