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后》
时间: 2025-01-04 09:55: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食后
作者:王绩 〔唐代〕
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
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
胡麻山麨样,楚豆野麋方。
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
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
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
白话文翻译:
在农村,家里没有什么余粮,晚餐成了常态。
割下的蔬菜在秋天依旧绿意盎然,
饭菜的颜色如同百日的丰收一般金黄。
胡麻和山里的米,楚地的豆子和野猪肉,
刚刚烹制的松皮肉,刚刚调好的杜若酱。
葛花消除了酒的毒性,萸蒂则增添了羹汤的香气。
吃得饱饱的,聊聊兴致,哪知道世间的繁华。
注释:
- 田家:指农村的家庭。
- 晚食:晚餐。
- 菜剪三秋绿:秋天的蔬菜依旧翠绿。
- 飧炊百日黄:饭菜的颜色金黄,象征丰收。
- 胡麻:一种植物,常用于榨油。
- 山麨:山里的米。
- 楚豆:指产于楚地的豆类。
- 野麋:野猪,指野生的肉类。
- 始暴:刚刚烹制。
- 松皮脯:松树皮制成的肉干。
- 杜若浆:用杜若制作的酱。
- 葛花:指葛根的花,具有解毒作用。
- 萸蒂:萸的蒂部,通常用来做羹汤的香料。
- 鼓腹:吃饱饭后,轻松地聊天。
- 宁知逢世昌:怎会知道世间的繁华与昌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绩,唐代诗人,字少白,号节庵,出生于今陕西省。王绩以其清新自然的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反映农民的艰辛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食后》创作于唐代社会背景下,反映了农民生活的真实状态,展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食后》是王绩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农村日常生活的一首诗。诗中,诗人通过描写晚餐的食材与烹调过程,展现了农民的勤劳与生活的艰辛。首句“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直接点出农民的贫困与节俭,晚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丰收的美好景象,既有丰盛的菜肴,也有新鲜的肉食,表现出一种虽贫困却依然富有生机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生动,描绘的食物不仅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生活乐趣的来源。诗人选择用简单的食材来构造出一幅温馨的田园画面,传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最后一句“宁知逢世昌”,更是引人深思,诗人似乎在感慨,虽然生活简朴,但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却是世间繁华所无法比拟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农家生活贫困,晚餐成了常态,暗示了生活的艰辛。
- 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秋天的菜依然青翠,饭菜色泽金黄,象征着丰收的喜悦。
- 胡麻山麨样,楚豆野麋方:列举农村的食材,展现了自然的馈赠。
- 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新鲜的肉干与调味品,表现了丰盛的晚餐。
- 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用草药解毒,增添了饮食文化的内涵。
- 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吃饱后随意聊天,对生活的满足与对世间繁华的淡然。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如“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
- 意象:细腻的食物描写,形成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画面。
- 象征:食物不仅代表生存,更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满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感受,强调了尽管物质贫乏,但依然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家:象征着劳动,坚韧与朴实的生活。
- 晚食:代表着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
- 菜、豆、肉:体现了自然的恩赐与人对生活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的意思是什么?
- A. 农家富裕,晚餐丰盛
- B. 农家贫困,晚餐成为常态
- C. 农家有很多食物
- D. 农家只吃早饭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胡麻”和“山麨”分别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
- B. 一种粮食和一种野生米
- C. 一种蔬菜和一种豆类
- D. 一种酱和一种酒
- 答案:B
-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 A. 不满
- B. 感慨
- C. 满足
- D. 忧愁
- 答案:C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王绩相关的研究论文与著作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绩的《食后》这首诗及其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