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二 蜡梅》

时间: 2025-01-06 09:37:18

春信年来尚渺茫。

丛丛先遍野溪堂。

七弦欲下差排调,三弄拈来误倚腔。

檀晕紫,蜡烘黄。

一般傲雪与凌霜。

何缘未识林和靖,试共平章孰肯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其二 蜡梅 春信年来尚渺茫。丛丛先遍野溪堂。七弦欲下差排调,三弄拈来误倚腔。檀晕紫,蜡烘黄。一半傲雪与凌霜。何缘未识林和靖,试共平章孰肯降。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信号今年来得还很模糊,梅花丛丛已经遍布了山野和溪堂。七弦琴想要弹出曲调,三弄之间却误了音调。檀香色的梅花是紫的,蜡梅是黄的,它们同样傲立于雪中和霜中。为什么我还没有遇到林和靖(王安石的号),试试与你平分高下,谁愿意屈服呢?

注释:

  • 春信:春天的消息,暗指春天的到来。
  • 丛丛:形容梅花密集的状态。
  • 七弦:指古琴,古代乐器。
  • 三弄:古琴的演奏方式,三次重复。
  • 檀晕:檀香色,形容梅花的颜色。
  • 蜡烘:蜡梅,指一种梅花,花色呈黄色。
  • 林和靖:即林逋,著名的梅花诗人,以高洁名声著称。
  • 平章:指共同吟唱或作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彦是明代诗人,生于文人荟萃的时代,其诗风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主,具有清新脱俗的特点。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春季,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 其二 蜡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来临时的梅花情景。开头几句以“春信年来尚渺茫”引出春天的主题,诗人似乎在期待春天的到来,但又因春信未至而感到一丝失落。而“丛丛先遍野溪堂”则展现了梅花的盛开,仿佛在告诉读者春天并非遥不可及,梅花已经在悄然绽放。

在音乐的意象中,诗人自吟自唱,但“七弦欲下差排调,三弄拈来误倚腔”则传达出一种微妙的失落感,似乎在表达自己对音乐和诗歌追求的苦恼与不满。接下来的“檀晕紫,蜡烘黄”通过色彩的对比,描绘出两种梅花的美丽,传达出一种傲然挺立的精神,与风雪抗争的决然态度。

后半部分的“何缘未识林和靖,试共平章孰肯降”则把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结合,林和靖是梅花的象征,诗人渴望与之平起平坐,彰显了他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整首词在抒情中融入了对梅花的赞美、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诗歌理想的追求,充满了人生哲理与自然美感的交融,是一首意境深远的作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信年来尚渺茫”:春天的气息依旧模糊。
    • “丛丛先遍野溪堂”:梅花已经在山野和溪边盛开。
    • “七弦欲下差排调”:弹琴时尝试弹出旋律却未能如愿。
    • “三弄拈来误倚腔”:演奏三次却误了音调。
    • “檀晕紫,蜡烘黄”:梅花的颜色对比,突显其傲立性格。
    • “一般傲雪与凌霜”:梅花面对雪霜不屈的姿态。
    • “何缘未识林和靖”:对林逋的怀念,渴望与其相识。
    • “试共平章孰肯降”:自我价值的追求,不愿屈服。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 对仗:对比色彩(紫与黄)与性格(傲雪与凌霜)。
    • 夸张:通过“尚渺茫”表现春天的期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春天和梅花的热爱,歌颂了高洁的品格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 春天: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音乐:表现内心的情感与理想追求。
  • 色彩:檀色与蜡色的对比,体现生命的多样性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信年来尚渺茫”中“春信”指什么?

    • A. 春天的消息
    • B. 夏天的暑气
    • C. 冬天的寒冷
  2. “檀晕紫,蜡烘黄”中,蜡梅的颜色是什么?

    • A. 紫色
    • B. 黄色
    • C. 红色
  3. 诗中提到的“林和靖”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林逋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安石《梅花》

诗词对比

  • 俞彦 vs 林逋:俞彦的《鹧鸪天 其二 蜡梅》与林逋的《梅花》均描写梅花,但前者更关注春天的期待和个人情感,而后者则更强调梅花的孤傲与坚韧。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