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4-09-19 20:41:14

向晓阴阴向晚晴。

又来此地过清明。

黄云都带金银气,白雨还浮酒肉腥。

词不就,句难成。

诗人莫怪少诗情。

紫泥涨入桃花水,流过红桥不作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向晓阴阴向晚晴。又来此地过清明。
黄云都带金银气,白雨还浮酒肉腥。
词不就,句难成。诗人莫怪少诗情。
紫泥涨入桃花水,流过红桥不作声。

白话文翻译:

天色渐明,由阴转晴,我又来这里过清明节。
黄昏的云彩都散发着金银般的光芒,细雨飘洒,带着酒肉的腥味。
词句难以凑成,诗人不要怪我诗情淡薄。
紫泥水流入桃花的溪水中,静静地流过红桥,没有声音。

注释:

  • 向晓阴阴:形容天色由暗转明,阴云渐散。
  • 清明:指清明节,春季的重要节日,扫墓祭祖。
  • 金银气:形容黄云的光彩,像金银一样闪耀。
  • 酒肉腥:指宴饮后留下的酒肉味道。
  • 词不就,句难成:表达写作时的困难,词句难以成形。
  • 紫泥:指泥水,融入水中的紫色意象。
  • 桃花水:春天桃花盛开时,溪水流淌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随(1898-1984),原名顾作霖,字舟谷,号秋水,近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及学者。他的作品多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明节前后,正值春季,表达了在清明时节的思考与感怀。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与人生的无常,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景象。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自然景色以及清明节的文化意蕴。全诗从“向晓阴阴”开始,描绘了晨曦中的阴云与即将到来的晴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接着,诗人通过“黄云都带金银气”与“白雨还浮酒肉腥”反映了春天的生机与欢庆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人间繁华背后的短暂与无常。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写作中的困境和内心的沉静,流动的水与静默的桥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声。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无常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诗中运用的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向晓阴阴向晚晴:晨曦初现,阴云逐渐散去,暗示着明朗的未来。
  2. 又来此地过清明:重游旧地,借此节日触发思绪。
  3. 黄云都带金银气:云彩的美丽,象征着生活的富饶与希望。
  4. 白雨还浮酒肉腥:细雨中的酒肉气味,展现生活的烟火气。
  5. 词不就,句难成:对写作困难的自嘲,表现出诗人的谦逊。
  6. 紫泥涨入桃花水:自然景象的描写,流动的水象征着生命的变化。
  7. 流过红桥不作声:宁静之中,流动的水引发哲学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云都带金银气”以云比喻美好的未来。
  • 拟人:如“流过红桥不作声”,赋予水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探讨了生命的美好与短暂,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敬畏。诗中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云:象征着希望与富饶。
  • 白雨:象征着生命与滋养,同时也带来酒肉的气息。
  • 桃花水:代表春天的象征,寓意着生命的流动与美好。
  • 红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静谧而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
    B. 清明
    C. 端午

  2. “黄云都带金银气”中的“金银气”所指的是? A. 财富
    B. 美丽的光彩
    C. 香气

  3. 诗人对写作的态度是? A. 自信满满
    B. 自嘲与谦逊
    C. 不屑一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夜泊牛津》与顾随的《鹧鸪天》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多体现出豪放与壮丽,而后者则细腻含蓄,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两者风格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顾随诗词集》
  • 《近现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