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一上人》

时间: 2025-01-06 08:30:10

一公持一钵,相复度遥岑。

地瘦无黄独,春来草更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堂一上人 戴叔伦 〔唐代〕 一公持一钵,相复度遥岑。 地瘦无黄独,春来草更深。

白话文翻译: 一位僧人手持一个钵盂,相互陪伴着越过遥远的山岭。 土地贫瘠,没有黄独(一种植物),春天到来,草木却更加茂盛。

注释:

  • 一公:指一位僧人。
  • 持一钵:手持一个钵盂,僧人的典型形象。
  • 相复:相互陪伴。
  • 遥岑:遥远的山岭。
  • 地瘦:土地贫瘠。
  • 黄独:一种植物,这里指土地贫瘠到连黄独都无法生长。
  • 草更深:春天到来,草木更加茂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贫瘠土地上行走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戴叔伦游历或隐居时所作,通过对僧人行走于贫瘠土地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感慨和对僧人生活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僧人在贫瘠土地上行走的景象。首句“一公持一钵,相复度遥岑”通过“持一钵”和“度遥岑”两个动作,形象地勾勒出僧人的形象和行走的艰辛。后两句“地瘦无黄独,春来草更深”则通过对土地贫瘠和草木茂盛的对比,表达了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和僧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公持一钵”:描绘僧人的典型形象,手持钵盂,象征着僧人的简朴生活。
  • “相复度遥岑”:僧人相互陪伴,越过遥远的山岭,展现了僧人的坚韧和毅力。
  • “地瘦无黄独”:土地贫瘠,连黄独都无法生长,反映了环境的艰苦。
  • “春来草更深”:春天到来,草木却更加茂盛,体现了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地瘦无黄独”和“春来草更深”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 象征:“持一钵”象征僧人的简朴生活,“度遥岑”象征僧人的坚韧和毅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在贫瘠土地上行走的景象,表达了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和僧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的对比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意象分析:

  • “持一钵”:象征僧人的简朴生活。
  • “度遥岑”:象征僧人的坚韧和毅力。
  • “地瘦无黄独”:象征环境的艰苦。
  • “春来草更深”:象征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一公”指的是什么? A. 一位僧人 B. 一位官员 C. 一位学者 答案:A

  2. 诗中的“黄独”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动物 C. 一种矿物 答案:A

  3. 诗中的“春来草更深”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美丽 B. 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 C. 春天的忧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 杜甫的《春望》:表达对春天和自然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戴叔伦的《草堂一上人》: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之美,而戴叔伦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