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鬓下初惊白发时,更逢离别助秋悲。 从今不学四方事,已共家人海上期。
白话文翻译:
当我第一次在鬓角发现白发时,又遇到了离别,这更加增添了秋天的悲伤。 从今以后,我不再关心四方的纷争事务,已经与家人约定在海上相见。
注释:
- 鬓下:指鬓角。
- 初惊:初次惊讶。
- 更逢:又遇到。
- 助秋悲:增添秋天的悲伤。
- 四方事:指四方的纷争或事务。
- 海上期:在海上相见的约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年—约789年),字幼公,唐代诗人,与韦应物并称“韦戴”。他的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此诗可能是在他晚年,经历了世事变迁,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时所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厌倦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人可能在经历了一些人生起伏后,决定不再参与纷争,而是选择与家人共度余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安宁生活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深情。首句“鬓下初惊白发时”,诗人以白发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衰老的无奈。次句“更逢离别助秋悲”,将离别与秋天的悲伤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后两句“从今不学四方事,已共家人海上期”,诗人表达了对纷争的厌倦和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安宁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超脱世俗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鬓下初惊白发时”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感慨,白发是衰老的象征,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第二句“更逢离别助秋悲”,离别与秋天的悲伤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秋天的感伤。
- 第三句“从今不学四方事”,诗人表达了对纷争的厌倦,决定不再参与世俗的纷争。
- 第四句“已共家人海上期”,诗人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安宁生活的向往,海上期象征着与家人共度余生的愿望。
修辞手法:
- 象征:白发象征衰老,海上期象征与家人共度余生的愿望。
- 对仗:“鬓下”与“海上”,“初惊”与“已共”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深情,以及对纷争的厌倦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白发、离别、四方事和海上期等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离别的痛苦、对纷争的厌倦和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安宁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白发:象征衰老和时光的流逝。
- 离别:象征痛苦和悲伤。
- 四方事:象征纷争和世俗的烦恼。
- 海上期:象征与家人共度余生的愿望和安宁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鬓下初惊白发时”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青春的流逝 B. 衰老的到来 C. 离别的痛苦 D. 纷争的厌倦
-
“更逢离别助秋悲”中的“助秋悲”是什么意思? A. 增添秋天的悲伤 B. 减少秋天的悲伤 C. 与秋天无关 D. 秋天的快乐
-
“从今不学四方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纷争的参与 B. 对纷争的厌倦 C. 对家人的思念 D. 对衰老的无奈
-
“已共家人海上期”中的“海上期”象征着什么? A. 与家人分离 B. 与家人共度余生的愿望 C. 海上旅行 D. 海上的纷争
答案:
- B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生活,与戴叔伦的诗有相似的意境。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再巡道永留别》与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都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戴叔伦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纷争的厌倦和对家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戴叔伦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