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孙直游郴州 戴叔伦 〔唐代〕 孤舟上水过湘沅,桂岭南枝花正繁。 行客自知心有托,不闻惊浪与啼猿。
白话文翻译: 独自驾舟逆流穿越湘江和沅江,桂岭南侧的花朵正盛开。 旅人心中自有寄托,不因惊涛骇浪和猿猴啼叫而动心。
注释:
- 孤舟:单独的一只船。
- 上水:逆流而上。
- 湘沅:湘江和沅江,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 桂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湖南一带的山岭。
- 南枝:指南侧的树枝,这里指桂岭南侧的花朵。
- 行客:旅人,指孙直。
- 心有托:心中有所寄托,指有目标或信念。
- 不闻:不为所动,不受影响。
- 惊浪:汹涌的波浪。
- 啼猿:猿猴的叫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他的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尤以山水诗见长。此诗是戴叔伦送别友人孙直游郴州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的祝愿和对友人内心世界的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具体年份不详。郴州位于今湖南省南部,是古代交通要道,常有旅人往来。诗中描绘了孙直独自驾舟逆流而上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的关切和对友人内心坚韧的赞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孙直独自驾舟逆流穿越湘江和沅江的情景,展现了旅人的孤独与坚韧。诗中“桂岭南枝花正繁”一句,以繁花盛开的景象,象征旅途的美好与希望。后两句“行客自知心有托,不闻惊浪与啼猿”,则表达了旅人内心的坚定与超然,不为外界的艰难险阻所动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旅人精神的赞美。
诗词解析:
- 首句“孤舟上水过湘沅”,描绘了孙直独自驾舟逆流而上的情景,展现了旅人的孤独与艰辛。
- 次句“桂岭南枝花正繁”,以繁花盛开的景象,象征旅途的美好与希望,为旅人的旅途增添了一抹亮色。
- 第三句“行客自知心有托”,表达了旅人内心的坚定与目标,不为外界的艰难险阻所动摇。
- 末句“不闻惊浪与啼猿”,进一步强调了旅人的超然与坚韧,不为外界的惊涛骇浪和猿猴啼叫所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桂岭南枝花正繁”中的“花正繁”比喻旅途的美好与希望。
- 拟人:“不闻惊浪与啼猿”中的“不闻”赋予了旅人一种超然的态度,仿佛他能听到但选择不去理会。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旅人的孤独与坚韧,以及对旅途美好与希望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旅人的旅途情景,展现了旅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旅人精神的赞美。
意象分析:
- 孤舟:象征旅人的孤独与艰辛。
- 桂岭南枝花正繁:象征旅途的美好与希望。
- 惊浪与啼猿:象征旅途的艰难险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舟上水过湘沅”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A. 旅人独自驾舟顺流而下 B. 旅人独自驾舟逆流而上 C. 旅人与友人一同驾舟 D. 旅人在岸上行走 答案:B
-
诗中“桂岭南枝花正繁”象征了什么? A. 旅途的艰难 B. 旅途的美好与希望 C. 旅人的孤独 D. 旅人的坚韧 答案:B
-
诗中“行客自知心有托”表达了什么? A. 旅人内心的迷茫 B. 旅人内心的坚定与目标 C. 旅人内心的恐惧 D. 旅人内心的空虚 答案:B
-
诗中“不闻惊浪与啼猿”强调了什么? A. 旅人的超然与坚韧 B. 旅人的恐惧与逃避 C. 旅人的好奇与探索 D. 旅人的疲惫与无奈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旅夜书怀》:表达了旅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考。
- 王维《送别》:描绘了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戴叔伦《送孙直游郴州》与杜甫《旅夜书怀》:两首诗都表达了旅人的孤独与坚韧,但戴诗更注重对旅途美好与希望的描绘,而杜诗则更多地表达了旅人的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助于理解戴叔伦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