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吊双泉大师真塔》
作者:齐己 【唐代】
塔耸层峰后,碑镌巨石新。
不知将一句,分付与何人。
静坐云生衲,空山月照真。
后徒游礼者,犹认指迷津。
白话文翻译:
这座塔屹立在高高的山峰之后,碑文刻在崭新的巨石上。
我不知道这句话该托付给谁。
我静静地坐着,云雾缭绕,山中月光照耀着真实。
后来来游览的信徒,依然辨不清方向。
注释:
- 塔:指佛教中的塔,通常是用来供奉舍利。
- 耸:高耸,形容塔的高大。
- 碑镌:碑文被刻在石头上。
- 分付:托付、交代。
- 云生衲:指禅宗僧人穿着的袍子,形容身处云雾中。
- 游礼者:指前来参拜的信徒。
- 迷津:迷路的地方,比喻困惑、不知所措。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齐己(约780年-841年),唐代著名诗人和禅僧,因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禅理而受到后世推崇。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齐己对双泉大师的纪念中写成,反映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和对信徒的关怀。
诗歌鉴赏:
齐己的《吊双泉大师真塔》以清幽的自然景色和深邃的哲理思考相结合,展现了他对宗教和人生的独特见解。诗中“塔耸层峰后”一开始便引人入胜,塔作为佛教的象征,承载了信仰与精神追求。而“碑镌巨石新”则暗示了对宗教传统的尊重与延续。接下来的“分付与何人”,展现了诗人对传承与沟通的迷茫,似乎在质疑自己的话语能否被理解和接受。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最后一句“犹认指迷津”不仅点出信徒的困惑,也反映了人们在信仰道路上的寻求与迷失。诗中透出的禅意与哲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塔耸层峰后”:描绘塔的高耸,象征着信仰的高度。
- “碑镌巨石新”:碑文新刻,代表着新的传承与记忆。
- “不知将一句”:表达诗人对自己话语的无奈。
- “静坐云生衲”: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融入。
- “空山月照真”:月光照耀,给人以清晰而真实的感受。
- “后徒游礼者”:信徒依旧前来拜访,反映出信仰的延续。
- “犹认指迷津”:尽管信徒众多,却仍然在迷茫中寻求方向。
-
修辞手法:
- 对比:塔与云山的对比,反映出信仰与自然的和谐。
- 象征:塔象征着信仰的坚定,碑文则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 隐喻:诗人自我怀疑的情感通过“分付与何人”体现。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宗教信仰的思索与对人类迷茫的关怀,体现了诗人对传承与理解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塔:象征宗教信仰的高度与永恒。
- 云:代表了禅意与超脱,隐喻着无常与变化。
- 月:象征真实与明澈,给人以启迪。
- 石碑:象征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积淀。
互动学习:
-
选择题:齐己是哪一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填空题:诗中“塔耸层峰后”描绘了__的景象。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游礼者”是指前来参拜的信徒。 (对/错)
答案:
- A. 唐代
- 高耸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关注人生与自然的关系。
- 诗词对比:李白的《庐山谣》与齐己的《吊双泉大师真塔》,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观传达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但风格各异,前者更为奔放,后者则更显内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齐己诗文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