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中秋》
时间: 2025-01-06 08:4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中秋
——向子諲〔宋代〕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
何处飞来大明镜。
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
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
移我超然到三境。
问姮娥缘底事,
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
教夜夜人世十分圆,
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白话文翻译:
在碧蓝的天空下,秋天的景色显得格外清新。
不知从何处飞来一面明亮的镜子。
谁说那被砍掉的桂树会失去光辉,
实际上它应该更显光彩,
无所遗留的光辉,映射出山河的倒影。
人们仍在苦苦忍受着残余的热气,
心中满是尘埃,
我渴望超然于三界之外。
我问嫦娥到底是为何事,
月亮的盈亏也不过是烦扰她的玉斧在风中重整。
让世间每个夜晚都显得圆满,
我愿意拼尽一生,醉了还要再醒来。
注释:
- 碧天如水:形容秋天的天空清澈如水。
- 大明镜:指明亮的月亮,象征着清澈明亮的光辉。
- 斫却桂:指砍伐桂树,这里暗指嫦娥奔月的故事。
- 姮娥:嫦娥,传说中居住在月亮上的仙女。
- 盈亏:月亮的圆缺变化,象征着事物的变化与无常。
- 烦玉斧运风重整:形容嫦娥因月亮的变化而烦恼,玉斧象征着她的神秘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子諲(生卒年不详),字子諲,号若水,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多描写山水、月色,多以闲适、清幽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中秋佳节,正值月圆之时,诗人借助中秋的明月,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人间世事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景,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洞仙歌·中秋》是一首极具韵味的诗,诗中展现了诗人对中秋月明的赞美,及其引发的情感和思考。开篇以“碧天如水”引入,给人一种清澈无垠的感觉,仿佛整个秋天的轮廓都被洗净,带着一份纯粹的美。接着“何处飞来大明镜”,月亮的出现如同一面镜子,照亮了整个天地,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明亮。
在对桂树的提及中,诗人巧妙地引入了嫦娥的传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句“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描绘出人们在繁忙生活中难以自拔的痛苦,对比之下,诗人渴望超然于世,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的几句“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则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与自嘲。尽管人生无常,诗人依然希望在每一个满月之夜,能够找到那份圆满与欢愉,哪怕是短暂的醉意亦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
描绘秋天的天空清澈如水,整个秋天的面貌显得格外干净明亮。 -
何处飞来大明镜。
形容月亮的出现,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着大地。 -
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
提及桂树,暗指嫦娥的故事,反驳了其光辉会因此而减弱的说法。 -
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月光无所遗留,照亮了山河,形成倒影,展现出壮丽景色。 -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
形容人们在炎热的夏季中仍感受到余热,内心烦闷。 -
移我超然到三境。
诗人渴望超脱于世俗,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
问姮娥缘底事,
诗人向嫦娥提问,探寻她的苦恼。 -
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
解释月亮的盈亏变化,暗指嫦娥对这些变化的烦恼。 -
教夜夜人世十分圆,
希望每个夜晚都能如同月亮一样完美圆满。 -
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即使醉了也愿意在醒来时追寻那份圆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明镜”,形象生动。
- 对仗:如“盈亏”与“长年”,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嫦娥赋予情感,使得诗句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中秋月圆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生活无常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诗人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天:象征纯净与明亮,代表秋天的美好。
- 大明镜:象征月亮的光辉,反映出理想与真实之间的联系。
- 桂树:与嫦娥的传说有关,象征着美好与梦想。
- 姮娥:象征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盈亏:象征事物的变化无常,反映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碧天如水”是指什么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大明镜”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阳光
- B. 月亮
- C. 星星
- D. 湖水
-
诗人希望每个夜晚都能如同什么?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星星
- D. 彩虹
答案:
- C. 秋天
- B. 月亮
- B. 月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两首诗在意境上有共通之处,但向子諲的作品更具超然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