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坪八景 其一 惠妃古迹》
时间: 2025-01-04 07:35: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年粉黛逐狼过,三石遗踪势嵯峨。
兵男已从黄土没,灶烟犹起白云阿。
月明竹院惊烽火,风动松篁奏戍歌。
苔藓半封碑记古,千秋赢得玺褒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过去的战争遗迹和历史的沧桑,试图追溯那些古老的岁月。诗中提到,是什么时候粉饰的美人跟随狼群逃过这里?三座石头的遗迹高耸入云。士兵们已埋入黄土,然而灶台上的烟雾仍然在白云之下升起。明月照耀下的竹院,被烽火的景象惊动,风吹动着松竹,仿佛在奏响戍守的歌曲。苔藓半遮住古碑的铭文,经过千年的岁月,这里仍旧赢得了皇帝的褒奖。
注释
- 粉黛:指美人妆饰,寓意历史上美好的事物。
- 狼过:可能暗指战争或动乱时的逃亡情景。
- 三石:可能指三座大石头,象征遗迹。
- 兵男:指战士,士兵。
- 黄土没:比喻士兵已经阵亡,埋葬于黄土之中。
- 灶烟:指厨房燃烧产生的烟雾。
- 白云阿:形容烟雾轻盈,仿佛在白云之上。
- 月明竹院:描绘宁静的环境,月光照耀竹院。
- 烽火:古代用以传递军事消息的火光,暗示战争的恐慌。
- 松篁:松树和竹子,象征坚韧和清雅。
- 碑记:古碑上的铭文,记录历史。
- 玺褒:皇帝的印章和褒奖,象征历史的荣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赖万耀,明代诗人,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充满了对往昔的追思。
创作背景:这首《惠妃古迹》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试图通过古迹的描写,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怀,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盛世的怀念。
诗歌鉴赏
《惠妃古迹》不仅是一首关于历史遗迹的诗,更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索的作品。诗的开头通过对“粉黛”与“狼”的对比,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美好事物的流逝。接着,三石遗踪的描写,象征着战争留下的痕迹,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感。诗中通过“兵男已从黄土没”的叹息,体现了对战争带来的悲痛与无奈。
而“灶烟犹起白云阿”则在悲凉中透出一丝生机,烟雾在空中飘荡,仿佛在提醒人们生活的继续。接下来的“月明竹院惊烽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不安的氛围,明月照耀下的竹院与烽火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战争带来的恐慌与无奈。
最后两句对古碑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流逝。苔藓虽然半封碑记,却证明了这段历史的存在与价值。千秋之后,这些历史的痕迹依旧在,成为后人追寻和铭记的对象。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年粉黛逐狼过:疑问句,追问何时美丽的女子在狼烟中逃亡。
- 三石遗踪势嵯峨:描述三块石头的遗迹,象征过去的壮丽与沧桑。
- 兵男已从黄土没:士兵们已经死去,埋葬在黄土之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哀悼。
- 灶烟犹起白云阿:尽管士兵已经阵亡,生活的气息依然存在。
- 月明竹院惊烽火:宁静的环境中被战火打扰,形成鲜明的对比。
- 风动松篁奏戍歌:风吹动松竹,仿佛是在唱戍守的歌曲,表现出一种悲壮的情感。
- 苔藓半封碑记古:苔藓覆盖着古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 千秋赢得玺褒多:千年之后,历史仍被认可,彰显了历史的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粉黛与狼相对比,表现历史的变迁。
- 对仗:如“兵男”与“黄土”,体现诗的工整。
- 拟人:风动松篁仿佛在唱歌,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古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生命的珍惜,情感深邃而又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粉黛:象征美好与逝去。
- 狼:象征战争与动乱。
- 三石:象征历史遗迹。
- 月明:象征宁静与思考。
- 灶烟:象征生活的继续。
- 碑记:象征历史的铭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粉黛”指的是什么?
- A. 美人的妆饰
- B. 战争的符号
- C. 自然的景色
-
“兵男已从黄土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命的赞美
- B. 对战争的哀悼
- C. 对和平的向往
-
诗中“苔藓半封碑记古”的意思是?
- A. 记录历史的碑文被遮盖
- B. 古碑的内容依然清晰可见
- C. 苔藓增添了古碑的美感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与历史的反思。
- 《静夜思》 by 李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 by 陆游:同样描绘了战争对家庭的影响,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对明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收集与分析。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