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日》

时间: 2025-01-17 10:14:17

春色随人类转蓬,峭寒天气尚东风。

梅阴子密遮楼翠,药槛花飞压草红。

催促丁年愁隙影,消磨卯饮费诗功。

怪他雏燕无离思,镇日呢喃小阁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月初八日
春色随人类转蓬,峭寒天气尚东风。
梅阴子密遮楼翠,药槛花飞压草红。
催促丁年愁隙影,消磨卯饮费诗功。
怪他雏燕无离思,镇日呢喃小阁中。

白话文翻译:

四月初八,春天的气息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而流转,尽管寒冷的天气依然被东风侵袭。梅树的阴影密密地遮住了楼台的翠绿,药槛上的花瓣纷纷纷飞,压低了草地上红色的花朵。时间催促着我,愁苦的影子在心中徘徊,饮酒作诗的功夫也因此消磨殆尽。怪只怪那小燕子没有离去的忧虑,整日里在小阁楼里呢喃不休。

注释:

  • 春色:春天的色彩和气息。
  • 转蓬:形容春色如同蓬草一样四处飘荡,寓意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 峭寒:形容天气寒冷。
  • 梅阴:梅花的阴影。
  • 药槛:药草的架子,通常用于放置药材。
  • 丁年:指人生的年岁,特指正值壮年。
  • 卯饮:指早晨喝酒,卯时为早晨五点到七点。
  • 雏燕:指年轻的小燕子。

典故解析:

  • 梅阴:梅花在古代文人中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表达人生的坚韧与美好。
  • 小阁:小阁楼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私密空间,代表着思考与创作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昌年(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著称,常以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清代,正值春季,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却又略显忧愁的场景。诗人通过对春色、梅阴、花飞等意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却又带有淡淡哀愁的氛围。开篇“春色随人类转蓬”,表现出春天的气息在生活中流动,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峭寒天气尚东风”则将这种生机与寒冷的现实形成对比,暗示着内心深处的矛盾。

中间两句“催促丁年愁隙影,消磨卯饮费诗功”则引出了诗人的生命感受,感叹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愁苦和创作上的无奈。最后两句“怪他雏燕无离思,镇日呢喃小阁中”则用小燕子的无忧无虑,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羡慕。

整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色随人类转蓬:春天的色彩随着人们而变幻,表现出春天的活力。
  2. 峭寒天气尚东风:尽管春天来临,但寒冷的天气依旧存在,暗示着生活中的艰辛。
  3. 梅阴子密遮楼翠:梅花的阴影遮住了楼台的绿色,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隐秘与珍贵。
  4. 药槛花飞压草红:药槛上的花瓣飞舞,压低了草地上的花朵,表现出春天的繁盛与生命的脆弱。
  5. 催促丁年愁隙影: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愁苦,影子在心中徘徊。
  6. 消磨卯饮费诗功:饮酒作诗的时间被消磨,表现出诗人创作的困难。
  7. 怪他雏燕无离思:对小燕子无忧无虑的羡慕,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8. 镇日呢喃小阁中:小燕子整日呢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闲适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色比作蓬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活力。
  • 拟人:小燕子的呢喃被赋予了人性,表现出生活的惬意与温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情感基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春色:象征生命的再生与活力。
  • 梅阴:代表高洁与坚韧,暗示内心的隐秘情感。
  • 药槛:象征着对生活的追求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雏燕:象征无忧无虑的生活,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羡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春色随人类转蓬”意指什么? A. 春天的颜色随人而变
    B. 春天的气息无法流转
    C. 春天的颜色固定不变
    D. 春天的气息不受人影响

  2. 诗人在“催促丁年愁隙影”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珍惜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创作的热情
    D. 对春天的喜爱

  3. 小燕子的呢喃象征着什么? A. 忧愁
    B. 无忧无虑
    C. 孤独
    D. 忍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美丽,却更强调国事的忧虑与个人的苦痛;而陈昌年的《四月初八日》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李白的《将进酒》:强调豪放与畅快的生活态度,与陈昌年细腻的春日感慨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陈昌年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