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范校书赠造微上人》

时间: 2025-01-17 09:46:06

得性见微公,何曾执著空。

修心将佛并,吐论与儒通。

晓漱松杉下,宵禅雪月中。

他生有缘会,君子亦应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性见微公,何曾执著空。
修心将佛并,吐论与儒通。
晓漱松杉下,宵禅雪月中。
他生有缘会,君子亦应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与微公(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隐士)相识的感受,强调了不执着于虚空的心态。修身养性与佛教相结合,讨论的内容也与儒家思想相通。早晨在松树和杉树下洗漱,晚上在雪与月光中参禅。相信在来生也能有缘再会,君子之间的情谊自然应当是相同的。

注释:

  • 得性:指得到真正的性情或本性。
  • 微公: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者隐士,代表一种高尚的品德。
  • 执著空:执著于空无,意指对虚空的执念。
  • 修心:修炼内心,调整心态。
  • 吐论:阐述观点,表达思想。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典故解析:

  • :佛教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追求和思考。
  • 松杉: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常用来比喻隐士或高人。
  • 雪月:夜晚的雪景和月光,常用来描绘清幽的环境,适合修身养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伦关系,常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与微公交流时所作,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儒佛思想的融合,体现了唐代士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得性与微公的相识让人思考人生的真实意义,强调内心的修炼与外物的关系。诗中提到的“修心”不仅是对自身性情的修正,还暗示了对外在世界的理解与包容。两者结合,展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

在环境描写上,诗人以“晓漱松杉下,宵禅雪月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早晨的清新与晚上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引发思考。尤其是“雪月”,在唐诗中常常用来表达清雅的情趣,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最后两句“他生有缘会,君子亦应同”,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人际关系,君子之间的情谊不仅限于今生,甚至可以延续到来生。这种思想既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也体现了对命运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得性见微公:通过与微公的相识,获得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2. 何曾执著空:质疑那些沉迷于空无之境的态度,强调不应执着于虚无。
  3. 修心将佛并:修身养性,与佛教思想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和谐的哲学观。
  4. 吐论与儒通:表达的观点与儒家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显示了思想的交融。
  5. 晓漱松杉下:描绘清晨的宁静,象征修身养性的环境。
  6. 宵禅雪月中:夜晚在雪月景中参禅,强调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平静。
  7. 他生有缘会:信仰因缘法则,来生若有缘分可以再相聚。
  8. 君子亦应同:强调君子之间的情谊是应当相互理解和共鸣的。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晓漱松杉下,宵禅雪月中”,上下句的意象相对,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内心状态相联系,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 象征:松杉和雪月象征着高洁与宁静,传达出隐士的理想生活。

主题思想:

整体来看,诗歌传达了追求内心宁静和精神升华的主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以及对哲学思想的探索。这种思想在唐代士人中非常普遍,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友谊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杉:象征坚韧、高洁的品德。
  • 雪月:代表宁静、清幽的环境,适合修身养性。
  • 君子:象征道德高尚的人,代表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微公”指的是? A. 一位高僧
    B. 一位诗人
    C. 一位政治家
    D. 一位商人

  2. “晓漱松杉下,宵禅雪月中”描绘的是哪种环境? A. 热闹的街道
    B. 宁静的自然
    C. 繁忙的市场
    D. 华丽的宫殿

  3. 诗人希望在来生与君子再相聚,这体现了哪种思想? A. 命运的无常
    B. 友谊的长久
    C. 生命的轮回
    D. 追求名利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和范校书赠造微上人》均描写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杜甫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而刘得仁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友谊的珍贵。
  • 《静夜思》(李白)与本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但李白更关注于孤独感和思乡情,而刘得仁则在探讨哲理和人际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解读》
  • 《唐代文学研究》
  • 《诗词鉴赏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