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一斛珠 其一》

时间: 2025-01-08 03:23:58

野庵鼓吹。

翻腾似与寻常异。

笙箫筝笛皆非是。

今日头场,看取些儿戏。

心中无事无萦系。

村歌数首新来制。

参禅渐渐知滋味。

细语粗言,俱是第一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落魄/一斛珠 其一
作者: 沈瀛〔宋代〕

野庵鼓吹。翻腾似与寻常异。
笙箫筝笛皆非是。今日头场,看取些儿戏。
心中无事无萦系。村歌数首新来制。
参禅渐渐知滋味。细语粗言,俱是第一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一处乡村寺庙中,乐声翻腾的场景,与往常的情况有所不同。笙、箫、筝、笛等乐器的演奏都显得不寻常。今天的第一次演出,看似只是游戏般的表演。诗人内心无忧无虑,不受束缚,随意创作了几首新村歌。经过禅修,渐渐领悟到其内涵的滋味。无论是细腻的言辞还是粗犷的表达,都是最本质的道理。

注释:

  • 野庵:乡村的庙宇,通常是静谧的地方。
  • 鼓吹:指乐器的演奏。
  • 笙箫筝笛:古代汉族传统乐器,象征多样的音乐。
  • 头场:第一次演出,通常指新鲜的事物。
  • 心中无事无萦系:内心没有烦恼和牵挂,形容一种自在的状态。
  • 参禅:指修习禅宗,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 第一义:最根本的道理或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瀛,字惟善,号白云,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多以简练、直白、富有哲理著称,反映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和追求。

创作背景:

《醉落魄/一斛珠 其一》创作于宋代,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文人雅士活动频繁,对音乐、诗歌的欣赏达到了高峰。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以及通过音乐与禅修达到心灵自在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轻松的语调开篇,描绘了乡村寺庙中乐器合奏的景象,诗人通过对乐器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乐器的演奏并非单纯的娱乐,它象征着一种内心的自由与放松。第二句“今日头场,看取些儿戏”,透露出一种调侃与自嘲,似乎在说即使是乐曲,也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场游戏,诗人心中无牵挂,乐在其中。

接下来,诗人提到“心中无事无萦系”,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心中无忧,方能自由创作。几首新村歌显得清新而充满生机,正如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怀。

最后,诗人提到“参禅渐渐知滋味”,这不仅是对音乐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领悟。通过音乐和禅修,诗人体会到深刻的道理,强调了言辞的质朴与深邃,传达出一种超越语言的真谛。这首诗将音乐、生活与哲学巧妙结合,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野庵鼓吹。翻腾似与寻常异。
    描述了在乡村庙宇中音乐的演奏,暗示其与普通演奏的不同,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乐曲的活跃气氛。

  2. 笙箫筝笛皆非是。今日头场,看取些儿戏。
    强调乐器的多样性和与以往的不同,玩笑似的表达演出是轻松愉快的,不拘一格。

  3. 心中无事无萦系。村歌数首新来制。
    指出诗人无忧无虑,随意创作了几首新歌,体现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

  4. 参禅渐渐知滋味。细语粗言,俱是第一义。
    通过禅修的过程,逐渐领悟到最根本的道理,即使是细腻的表达或粗犷的言辞,都是本质的体现。

修辞手法:

  • 对比:用“翻腾似与寻常异”与“今日头场,看取些儿戏”形成对比,突出诗中乐器演奏的独特性。
  • 排比:“笙箫筝笛”三种乐器的并列,强化了音乐的多样性。
  • 隐喻:音乐不仅是表演,也是内心世界的抒发,具有哲学的深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展现了通过音乐与禅修获得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崇高敬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庵:象征着静谧和自然的环境,适合思考与创作。
  • 乐器:笙、箫、筝、笛等,象征着多样的文化与艺术,体现了诗人的艺术修养。
  • 心境:无忧无虑的状态,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包括哪些?
    A. 古筝 B. 笙 C. 电子琴 D. 笑声
    答案: A, B

  2. 诗人通过修习什么来获得心灵的宁静?
    A. 武术 B. 书法 C. 禅修 D. 绘画
    答案: C

  3. “心中无事无萦系” 的意思是什么?
    A. 心中有很多烦恼 B. 内心无忧无虑 C. 心中有很多牵挂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庐山谣》中,自然的壮美与个人情感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而沈瀛的《醉落魄》则更注重音乐与禅的内涵,强调生活的哲理。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各有千秋,但都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沈瀛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