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时间: 2025-01-01 11:21:26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白话文翻译:

在尘世的喧嚣与宁静中,大家都期待着今晚的明月。
一年只有这一次,我常常担心会有云彩遮挡。
露水洗净了微尘,光辉滋润了万物,让它们显得清晰。
高声吟唱正是好时光,但心中却又感到惆怅,月亮逐渐西沉。

注释:

字词注释:

  • :指世间的烦扰与喧嚣。
  • :期待、盼望。
  • 长恐:常常担心。
  • 光濡:光辉滋润。

典故解析: “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与思念。古人常在此时赏月、吟诗,表达对亲友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节,正值月圆之时,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无法团圆的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月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团圆的期待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即以“尘里兼尘外”引入,说明人们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矛盾心理。接着提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诗人对云彩遮月的担忧,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思考。第三句“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示了月光的洁净与清新,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一句,朗朗吟唱的愉悦与月亮渐渐西沉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对短暂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惆怅。这首诗以清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揭示了中秋节的主题——团圆与思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尘里兼尘外:描述了人们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与内心宁静之间的对比。
  2. 咸期此夕明:大家共同期待这美好的夜晚,突出中秋团圆的主题。
  3. 一年惟一度:强调中秋节的独特性,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重视。
  4. 长恐有云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受到干扰的担忧,暗藏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清澈与对美的渴望。
  6.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表现出吟唱的愉悦与月光西沉的惆怅,形成情感上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中秋明月比作美好时光,象征团圆与宁静。
  • 对仗:“尘里兼尘外”与“咸期此夕明”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光与露水赋予了人性,使诗中的景物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绘,展现了人对团圆的期盼与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惆怅,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团圆与思念。
  • 露水:代表纯净与清新,蕴含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象征阻碍与不确定,暗示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刘得仁
    C. 杜甫

  2. 诗中提到“长恐有云生”,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担心云彩遮挡明月
    B. 期待云彩的出现
    C. 赞美云彩的美丽

  3.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中的“光”指代什么? A. 太阳
    B. 月光
    C. 星光

答案:

  1. B. 刘得仁
  2. A. 担心云彩遮挡明月
  3. B. 月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与本诗中的月光意象相似,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情感,而本诗则融合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人生无常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中秋节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