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四月牡丹》

时间: 2025-01-04 07:54:52

东风吹遍长安道,满城弄玉团酥。

明妆闲共晚云舒。

翠帷深卧,佯醉要人扶。

姚黄魏紫今谁识,凭教春色消磨。

沉香亭畔水空波。

绮筵惊散,欢梦已无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四月牡丹
东风吹遍长安道,满城弄玉团酥。
明妆闲共晚云舒。
翠帷深卧,佯醉要人扶。
姚黄魏紫今谁识,凭教春色消磨。
沉香亭畔水空波。
绮筵惊散,欢梦已无多。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满城的女子如同弄玉般娇美。
她们的妆容在晚霞中显得悠闲。
在翠绿的帷幕下深深卧着,假装醉了希望有人来扶。
姚黄和魏紫的牡丹如今还有谁能识得,
只任春色在时光中消磨。
沉香亭边的水波荡漾,已然空灵。
华丽的宴席惊散了,欢梦也已不多。

注释

  • 弄玉:形容女子的美丽,源自古代传说中的美女。
  • 明妆:指精致的妆容。
  • 翠帷:绿色的帷幕,象征着富贵和奢华。
  • 佯醉:假装醉酒,以便得到他人关心和扶持。
  • 姚黄魏紫:指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象征着美丽与珍贵。
  • 沉香亭:亭子名,通常用来休息,环境清幽。
  • 绮筵:华丽的宴席,象征着繁华的生活。

典故解析

“姚黄魏紫”常用于形容牡丹的美丽,姚黄和魏紫是古代著名的牡丹品种,代表着高贵与典雅。诗中提到它们,引出了春天的美好与逝去的意象。同时,诗中“假醉”与“扶”也暗含了对爱情与依靠的渴望,表现了女性的脆弱与柔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江南雨,生于20世纪末,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作品多以自然、人生、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脱俗,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正是牡丹盛开的时节。诗人以牡丹为引子,借春色感怀人生,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流逝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临江仙 四月牡丹》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与内心感受的词作。词中以“东风吹遍长安道”开篇,生动展现了春风拂面的生机与活力,紧接着以“满城弄玉团酥”描绘出女子们的美丽与娇媚,仿佛将整座城市都浸染在了春光之中。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一种闲适与淡然的生活状态,似乎在享受这春日的温柔。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逐渐浮现。“姚黄魏紫今谁识”,表达了对美丽的感叹与无奈,仿佛美丽的事物在时间的消磨中失去了光彩。最后,诗人提到的“绮筵惊散,欢梦已无多”则显示出对短暂欢愉的哀伤,似乎在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深邃,通过对春天与牡丹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风吹遍长安道:春风拂过长安街道,营造出春天的气息。
  2. 满城弄玉团酥:比喻城市中女子的美丽,形象生动。
  3. 明妆闲共晚云舒:女子们的妆容在晚霞映衬下显得优雅而闲适。
  4. 翠帷深卧,佯醉要人扶:在华美的帷幕下,假装醉酒,渴望他人关怀。
  5. 姚黄魏紫今谁识:珍贵的牡丹如今还有谁能识别,反映对美的惋惜。
  6. 凭教春色消磨:任凭春色在时光中渐渐消失。
  7. 沉香亭畔水空波:亭边的水波荡漾,显得空灵而孤寂。
  8. 绮筵惊散,欢梦已无多:华丽的宴席散去,欢乐的梦境也随之消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美丽比作弄玉团酥,生动形象。
  • 拟人:春色、欢梦等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诗中对称的结构让诗意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春天的美丽与流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青春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弄玉:代表美丽的女子。
  • 翠帷:富贵与奢华的象征。
  • 姚黄魏紫:美丽与珍贵的牡丹,象征着短暂与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东风吹遍长安道”描写了什么季节?

    • A. 夏季
    • B. 冬季
    • C. 春季
    • D. 秋季
  2. “姚黄魏紫”指的是哪种花?

    • A. 玫瑰
    • B. 牡丹
    • C. 兰花
    • D. 菊花
  3. 诗中提到的“绮筵惊散”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惋惜
    • C. 愤怒
    • D. 安宁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白牡丹》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比较《临江仙 四月牡丹》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李白的作品更注重个体的孤独情感,而江南雨则通过牡丹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感叹。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情感》
  • 《江南雨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