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建造寺》

时间: 2024-12-29 21:48:25

曾看画图劳健羡,如今亲见画犹粗。

减除天半石初泐,

欠却几株松未枯。

题像阁人渔浦叟,集生台鸟谢城乌。

我来一听支公论,自是吾身幻得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看画图劳健羡,如今亲见画犹粗。
减除天半石初泐,欠却几株松未枯。
题像阁人渔浦叟,集生台鸟谢城乌。
我来一听支公论,自是吾身幻得吾。

白话文翻译:

曾经我看到画图,羡慕那劳健的情景,如今亲自见到,却觉得画面还不够细致。
减少了半边天,石头刚刚剔除,缺少的几株松树还未枯萎。
在题字的阁楼上,有人是渔浦的老人,聚集在生台上的鸟儿,向城里的乌鸦致意。
我来这里倾听支公的道理,这一切都是我身体的幻象所呈现。

注释:

  • 图劳健:指画图工作引起的羡慕,劳健指的是辛劳的景象。
  • :剔除、削去。
  • 渔浦叟:渔浦的老人,指的是在水边捕鱼的老者。
  • 集生台:生台指的是栖息的地方,鸟儿在这里聚集。
  • 支公:指支道林,可能是一个著名的学者或隐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乙,唐代诗人,生平较为模糊,主要以写景抒情见长。其诗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写于刘乙游览某建造寺庙时,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感受,以及对艺术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建造寺》展现了诗人对画作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从羡慕画图中的美景,到亲自见到真实的场景却发现其粗糙的失望。这里不仅反映出对艺术的追求,也暗示了现实的复杂与不完美。接下来的两句提到减去半边石头,似乎在讲述建造寺庙的艰辛过程,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几株松树尚未枯萎,预示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后两句则引入了人文的元素,提及渔浦的老人和聚集的鸟儿,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最后一句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存在的哲学思考,似乎在说每个人的经验和见解都是一种幻象,带有主观色彩。

整体而言,诗中蕴含着对艺术与现实、生命与幻象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看画图劳健羡:诗人曾经在画中看到美景,感到羡慕。
  2. 如今亲见画犹粗:亲自见到后,发现现实的景象并不如画中精致。
  3. 减除天半石初泐:在建设寺庙的过程中,石头刚刚被削去一半。
  4. 欠却几株松未枯:缺少的松树依然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5. 题像阁人渔浦叟:提到在阁楼上写字的人,或许是个渔民。
  6. 集生台鸟谢城乌:鸟儿聚集在生台上,向城里的乌鸦致意。
  7. 我来一听支公论:我来倾听支公(道林)的见解。
  8. 自是吾身幻得吾:这一切都是我内心所幻化出的。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画与现实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失落感。
  • 比喻:将生活比作幻象,表达存在的主观性。
  • 拟人:鸟儿向乌鸦致意,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哲学的深度和人文的关怀。

意象分析:

  • 画图:象征艺术追求与理想。
  • 松树:生命与生机的象征。
  • 渔浦叟:人文智慧的体现。
  • 鸟与乌: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渔浦叟”是指什么?

    • A. 渔民
    • B. 学者
    • C. 画家
    • D. 商人
  2. 诗中“我来一听支公论”中的“支公”指的是?

    • A. 支道林
    • B. 支教老师
    • C. 支部书记
    • D. 支持者
  3. 诗人对画作的态度是?

    • A. 完全满意
    • B. 失望
    • C. 不在意
    • D. 赞美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登高》与《题建造寺》均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但《登高》更多地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慨,而《题建造寺》则侧重于对艺术与现实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