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居杂诗
元好问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居住生活的情景:瘦弱的竹子和藤蔓斜挂在一起,丛生的花草杂乱无章。高大的树林中,轻风吹拂,树木似乎在摇曳。苔藓湿滑,水流无声,给人一种宁静而悠然的感觉。
注释:
- 瘦竹:细长的竹子,形态瘦削。
- 藤斜挂:藤蔓斜挂下来,显示出自然的生长状态。
- 丛花草乱生:指花草生长得杂乱,体现自然的自由与不拘一格。
- 林高风有态:高大的树林中,风吹过,树林似乎有了情态,表现其生动与灵动。
- 苔滑水无声:湿滑的苔藓上,水流静静流淌,给人一种幽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250年-1320年),字子静,号山谷,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题材广泛,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元好问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山居杂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南宋灭亡后,元朝初期,社会动荡。诗人选择隐居山林,寄情于自然,表达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山居杂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与享受。诗的开头以“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两句,勾勒出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表现出一种自然的混沌与生机,给人以舒适与惬意的感受。接下来的“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则通过描写风与水的状态,进一步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整首诗没有复杂的情感纠葛,反而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诗中“瘦竹”与“丛花草”的描写,既体现了自然的清新,又反映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而“林高风有态”则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得环境看似有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感。最后一句“苔滑水无声”更是以静谧的意象,营造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瘦竹藤斜挂:描写了自然中瘦竹与藤蔓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画面。
- 丛花草乱生:花草的茂盛与杂乱,隐含了自然的生机与自由。
- 林高风有态:树林高耸,风吹过时,树木似乎有了一种活跃的姿态。
- 苔滑水无声:苔藓湿润,水流静默,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风有态”,赋予无生命的自然以情感,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了对称美,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理想化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瘦竹:象征坚韧与清雅,表达了自然的纯粹之美。
- 藤蔓:代表生命的延续与连接,体现了自然的交融与共生。
- 高林:象征着高远与宁静,表现了超然物外的理想状态。
- 苔滑:象征着湿润与静谧,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瘦竹藤斜挂”中的“瘦竹”指的是: A. 矮小的竹子
B. 细长的竹子
C. 茂密的竹子 -
诗中“苔滑水无声”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A. 热闹与喧嚣
B. 宁静与幽雅
C. 动荡与不安 -
诗人通过什么手法让自然显得更加生动? A. 对仗
B. 拟人
C. 比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居生活,强调自然的宁静与人心的安宁。
- 李白《庐山谣》:虽风格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