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安常寄山中友诗韵 其三》

时间: 2025-01-19 19:44:50

白头览镜愧衰年,清晓翻经兴杳然。

山叠锦屏横斗极,岸分珠雨落风泉。

梦回隔水闻僧磬,饭饱耕云种玉田。

多病马卿空有赋,谢官陶令未归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安常寄山中友诗韵 其三

白头览镜愧衰年,
清晓翻经兴杳然。
山叠锦屏横斗极,
岸分珠雨落风泉。
梦回隔水闻僧磬,
饭饱耕云种玉田。
多病马卿空有赋,
谢官陶令未归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暮年回顾自己的人生,感到衰老的惋惜,早晨翻阅佛经,思绪却飘渺不定。山川重叠如锦绣,河岸如珠雨般的细雨落下,溪水潺潺。梦中回到山水之间,听见远处僧人的敲磬声,吃饱了饭,像农人一样耕种着自己的田地。即使多病的马卿(指诗人)才华横溢,却空有诗赋,而昔日的谢官和陶令(指陶渊明)却未能如愿归隐。

注释:

  • 白头:指年老,白发苍苍。
  • 览镜:照镜子,观察自己的容貌。
  • 愧衰年:因年龄的衰老而感到惭愧。
  • 清晓:清晨,天色明亮的早晨。
  • 翻经:翻阅佛教经典。
  • 杳然:恍惚不定,思绪飘散。
  • 山叠锦屏:山峦重叠,像绸缎一样美丽。
  • 岸分珠雨:河岸如珠雨般的细雨。
  • 梦回隔水:梦中回到隔水的地方。
  • 僧磬:僧人的敲磬声。
  • 耕云种玉田:耕种云雾中的田地,寓意田园生活。
  • 马卿:指诗人自己,形容自己多病。
  • 谢官陶令:指谢灵运和陶渊明,二人皆为隐士,追求田园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延兴,元代诗人,生活在元代中期,他的诗风受唐诗影响,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感受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山中,反映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人在此时年岁已高,常常感到衰老和孤独,同时又寄情于自然,向往隐居的宁静生活,表现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开头的“白头”和“愧衰年”揭示出诗人对衰老的无奈与惋惜,随后以“清晓翻经”描绘出一种静谧的早晨氛围,表明他在静思中感受到的哲理与人生的无常。接下来的“山叠锦屏”和“岸分珠雨”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出山水的美丽与宁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渴望。

在梦中回归山水,听到僧人的敲磬声,这种声音仿佛是对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召唤,提醒他要珍惜眼前的生活。最后两句中提及的“多病马卿”和“谢官陶令”,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也反映出他渴望归隐于田园的理想。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头览镜愧衰年:年纪已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感到惭愧。
  2. 清晓翻经兴杳然:清晨翻阅佛经,心中却感到恍惚不定。
  3. 山叠锦屏横斗极:山峦重叠美如锦绣,横亘在遥远的天际。
  4. 岸分珠雨落风泉:河岸如细雨般的水珠,落入潺潺的泉水中。
  5. 梦回隔水闻僧磬:梦中回到隔水的地方,听见远处僧人的敲磬声。
  6. 饭饱耕云种玉田:吃饱饭后,像农人一样在云雾中耕种田地。
  7. 多病马卿空有赋:虽然才华横溢,身为多病之人却无法施展。
  8. 谢官陶令未归年:提及谢灵运和陶渊明,暗示自己未能如愿归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叠锦屏”将山峦比作美丽的锦绣,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 对仗:全诗多处体现对仗工整,如“梦回隔水”和“饭饱耕云”。
  • 意象:自然意象的运用如“珠雨”和“风泉”,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衰老与理想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学的沉思。

意象分析:

  • 白头: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清晓:代表新生与希望。
  • :象征稳重与永恒。
  • 珠雨:象征细腻与柔美。
  • 僧磬:代表静谧的心灵追求。
  • :象征隐逸与田园生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延兴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诗中描绘的“白头”指的是什么?
    A. 年轻
    B. 衰老
    C. 美丽
    D. 忧伤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感慨与追求
    C. 对爱情的思考
    D. 对名利的渴望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追求田园生活,但更强调归隐的宁静与安逸。
  • 王维《鹿柴》:也描绘了山水自然的美,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李延兴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陶渊明与田园诗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