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邀朱令君饮楮村石淙》
时间: 2025-01-19 15:5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邀朱令君饮楮村石淙
作者: 于慎行 〔明代〕
山公在襄阳,日醉习池月。
歌声起铜鞮,至今名未歇。
我侯有仙标,邈与世人绝。
抱琴出邑郭,来采石淙蕨。
石淙何潺湲,流水喷玉屑。
萧飒洞壑鸣,五月寒人骨。
方塘一片石,混沌本无缺。
自从庖羲来,画作赤文裂。
远望峡水流,犹似天山雪。
此中有真赏,欲语不可说。
扫苔卧石坪,山月归可挈。
白话文翻译
山公在襄阳,日间醉于池水月光。
歌声在铜铃声中响起,至今名声未曾消歇。
我有仙人的风范,与世人遥远绝然。
抱琴走出城外,来采石淙与蕨类。
石淙何其潺潺,流水喷洒如玉屑。
萧瑟风声在山谷里回响,五月的寒气刺骨。
方塘中一片石头,混沌本无缺陷。
自从庖羲来到,画出了赤色的文纹。
远望峡谷中的流水,犹如天山上的积雪。
这里有真正的乐趣,想要言说却无法表达。
扫去苔藓躺在石坪,山月归来可携带。
注释
- 山公:指山中神灵或隐者,象征自然与逍遥。
- 襄阳:古地名,指襄阳城,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 铜鞮:古代的一种乐器,发声清脆,象征音乐的美好。
- 仙标:指仙人的标志,表示作者的超脱与高洁。
- 石淙:指水流经过石头时发出的声响,具有音乐的美感。
- 庖羲:传说中的人物,象征智慧与文化。
- 赤文:古代文字的一种,表示文化的起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于慎行,明代诗人,崇尚自然,擅长写景抒情,其作品常表现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夏日,作者邀请友人朱令君来饮,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夏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清新环境的喜爱和对友人相聚的渴望。诗中“山公在襄阳,日醉习池月”开篇便带入了一个闲适的意境,山公的存在不仅增添了自然的神秘感,更引发了人们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随着诗的深入,流水的描写“石淙何潺湲,流水喷玉屑”则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韵律与美感,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水声,令人心旷神怡。
此外,诗中提到的“五月寒人骨”则是对夏日寒意的感慨,反映了自然的变幻莫测,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诗的结尾部分“此中有真赏,欲语不可说”则体现了自然美的深邃,无法用言语表达,正是诗人情感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不仅融合了自然的美景与人际的温情,更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充满了对山水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公在襄阳,日醉习池月:描绘山公的闲适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融入。
- 歌声起铜鞮,至今名未歇:音乐的美好与传承,暗示文化的延续。
- 我侯有仙标,邈与世人绝:自我身份的超脱,表示与世俗的距离。
- 抱琴出邑郭,来采石淙蕨: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寻求灵感。
- 石淙何潺湲,流水喷玉屑:描绘自然景色,传达出水的清澈与动感。
- 萧飒洞壑鸣,五月寒人骨:对自然气候的感慨,蕴含哲理。
- 方塘一片石,混沌本无缺:表现自然的质朴与真实。
- 自从庖羲来,画作赤文裂:引入文化典故,强调文化的源远流长。
- 远望峡水流,犹似天山雪:通过对比,表现自然的壮丽。
- 此中有真赏,欲语不可说:表达难以言喻的美感。
- 扫苔卧石坪,山月归可挈:回归自然的安宁与静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流水喷玉屑”,将流水比作玉屑,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如“歌声起铜鞮”,使静物有了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
- 山公:象征逍遥自在,代表自然的神秘。
- 石淙:代表自然的声音,寓意生命的流动。
- 铜鞮:象征音乐与文化的传承。
- 庖羲:象征智慧与文化的起源。
- 山月:象征宁静与和谐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山公在何地?
- A. 襄阳
- B. 洛阳
- C. 长安
-
“流水喷玉屑”中的“玉屑”比喻什么?
- A. 美丽的景象
- B. 清澈的水流
- C. 珍贵的物品
-
诗中的“五月寒人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夏日炎热
- B. 自然的凉意
-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于慎行的《夏日邀朱令君饮楮村石淙》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友谊的温情,后者则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宁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