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校书赴东川幕》

时间: 2025-01-04 09:23:42

泥坂望青城,浮云与栈平。

字形知国号,眉势识山名。

编简尘封阁,戈鋋雪照营。

男儿须聘用,莫信笔堪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校书赴东川幕
作者:卢纶 〔唐代〕
泥坂望青城,浮云与栈平。
字形知国号,眉势识山名。
编简尘封阁,戈鋋雪照营。
男儿须聘用,莫信笔堪耕。


白话文翻译:

在泥泞的山坡上眺望青城,浮云与栈道平行。
通过字形可以知道国号,通过眉峰的走势可以识别山名。
书简尘封在阁楼里,戈和刀在雪中照耀着营地。
男子汉应当勇于任用,不要相信笔墨可以耕种。


注释:

  1. 泥坂:泥泞的山坡。
  2. 青城:指青色的山城,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象征着理想之地。
  3. 浮云:漂浮的云,给人以空灵的感觉。
  4. 字形:文字的形状,隐喻对国家的认知。
  5. 国号:国家的名称。
  6. 眉势:眉头的走势,形象地描绘山的形态。
  7. 编简:书籍、文献。
  8. 尘封阁:尘封的书房,象征着知识的积累。
  9. 戈鋋:古代兵器,象征武力和战争。
  10. 男儿须聘用:指男子应当被任用,不应被忽视。
  11. 莫信笔堪耕:不要相信写作可以替代实际的耕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纶(公元790年-约835年),字子元,号子华,唐代诗人。生于长安,后居住于江南,因其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而受到赞誉。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送别友人李校书赴东川任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李校书赴东川幕》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祝愿和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开篇以“泥坂望青城”引入,展现了诗人站在山坡上眺望远方的情景,体现出一种既有理想又有现实的态度。接下来的“字形知国号,眉势识山名”,则通过字形与眉势,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地理的深刻认知,表明知识与智慧对于一个人前途的重要性。

在“编简尘封阁,戈鋋雪照营”中,诗人通过对书籍与兵器的对比,暗示了知识与力量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既需要文才武略,又需具备实践经验。最后一句“男儿须聘用,莫信笔堪耕”则是对友人的劝诫,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过于依赖书本知识,而应勇于实践、积极进取。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卢纶对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泥坂望青城:在泥泞的山坡上,远望青色的山城,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
  2. 浮云与栈平:浮云与栈道在视线中齐平,象征着一切都是那么渺小而短暂。
  3. 字形知国号:字形的变化能传达出国家的命名,暗示知识的重要性。
  4. 眉势识山名:山的形态如同人的眉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山的名称,反映自然与人的关系。
  5. 编简尘封阁:书籍被尘封在阁楼,象征着知识的积累与被忽视。
  6. 戈鋋雪照营:冷冽的雪光映照着兵器,象征着战争的严酷与残酷。
  7. 男儿须聘用:男子应当被重用,体现出对人才的重视。
  8. 莫信笔堪耕:不要相信笔墨可以替代实际的耕作,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名与眉势进行类比,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句式整齐,展现出对称美。
  • 象征:书籍象征知识,兵器象征力量,强调二者不可或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警示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青城:象征着理想与希望。
  2. 浮云:代表着变化与流动,暗示人生的无常。
  3. 编简:象征知识的积累。
  4. 戈鋋:象征力量与斗争,反映社会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王维
    b) 白居易
    c) 卢纶
    d)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青城”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城市
    b) 理想之地
    c) 一种植物
    d) 一种颜色

  3. “莫信笔堪耕”的意思是? a) 只靠写作
    b) 实践更为重要
    c) 写作可以改变世界
    d) 书本知识不重要

答案:

  1. c) 卢纶
  2. b) 理想之地
  3. b) 实践更为重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送李校书赴东川幕》在送别主题上有相似之处,王勃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抱负与友谊,而卢纶则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重要性,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唐诗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