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羽檄本宣明,由来木声。
联翩至汉国,迢递入燕营。
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
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羽檄原本是用来宣告明白事情的,起源于木声的传达。羽檄飞快地传到汉国,漫漫地送入燕营。毛义带着信件前往,张仪则携着璧玉出行。虽然曹风的名声开始显著,但陈草却是初次被人知晓。
注释
- 羽檄:古代用竹木做成的信件,常用于军事传递命令。
- 木声:指用木制的工具发出的声音,这里比喻书信的传达。
- 联翩:形容信件接连不断地到达。
- 毛义:指毛义,历史人物,曾为汉国的使者。
- 张仪:著名的外交家,曾为秦国服务,擅长用璧玉作为外交工具。
- 曹风:指曹操的风范或声望。
- 陈草:在这里指一种草,象征未被广泛认知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峤(约 772—842),字少游,号白云山人,唐代诗人,文学风格清新、婉约。他的诗作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等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通过羽檄传递的意象,反映出信息传递的急迫与重要性,同时也隐喻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诗歌鉴赏
李峤的《檄》在形式上看似简洁,但其内涵丰富,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历史和政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羽檄这一意象,展现了信息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羽檄本身象征着决策与指令的传递,而其“由来木声”的说法,暗示了古代通信的原始性质和不易。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毛义和张仪,分别代表了汉国与燕国的外交策略。毛义的“持书去”与张仪的“韫璧行”,不仅是对古代使者角色的描绘,更是对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映。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曹风”和“陈草”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曹风的名声已经显著,而陈草却仍在默默无闻中等待被认识。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历史的无情,也反映了个人努力与命运的不可预测。
整首诗在主题上探讨了信息、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羽檄本宣明:强调羽檄的功能是传达信息。
- 由来木声:回溯信息传播的古老方式。
- 联翩至汉国:描绘信息的迅速传播。
- 迢递入燕营:传达信息的艰难与远距离。
- 毛义持书去:介绍历史人物,突显其使命感。
- 张仪韫璧行:进一步强调外交的重要性。
- 曹风虽觉愈:暗示名声的增长。
- 陈草始知名:隐喻新事物的出现与认知的慢。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联翩至汉国,迢递入燕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羽檄作为信息的象征,体现了古代战争与外交的紧迫性。
-
主题思想: 作品主要探讨信息传递在历史与战争中的重要性,反映了个人与国家、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出一种对政治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羽檄:象征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体现古代战争中命令的急迫性。
- 木声:代表古代传播方式的原始与简陋。
- 曹风:象征着名望与权力。
- 陈草:隐喻未知与被忽视的事物,反映历史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羽檄在诗中主要用于什么目的? A. 战斗
B. 传递信息
C. 娱乐 -
诗中提到的毛义和张仪分别代表哪个国家? A. 汉国和燕国
B. 秦国和汉国
C. 楚国和赵国 -
“曹风虽觉愈”中“觉愈”是什么意思?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峤的《檄》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但李峤的侧重在信息传播与外交,而杜甫则更关注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