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寄友》

时间: 2024-09-19 20:41:04

分定思归再几年。

中原渐远合欢难。

一庭晓色人初别,八月秋高雁又还。

看断壁,下飞泉。

恨从征路负秋山。

肩舆不避堤边柳,惹得衰条到眼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寄友
作者: 黄绮 〔当代〕

分定思归再几年。
中原渐远合欢难。
一庭晓色人初别,
八月秋高雁又还。
看断壁,下飞泉。
恨从征路负秋山。
肩舆不避堤边柳,
惹得衰条到眼前。


白话文翻译:

这段时间已经分开,思归的心情又要再持续几年。
中原的距离越来越远,团圆的机会难以实现。
庭院里的晨色中,人们刚刚分别,
在八月的秋天,雁群又回来了。
看见了断壁,听见了飞泉。
我恨自己在征途上辜负了这秋山的美景。
肩舆行走不避堤边的柳树,
惹得衰败的柳条映入我的眼前。


注释:

  • 分定:指已经分开,定下了分别的状态。
  • 合欢:指合欢树,象征团圆和快乐。
  • 晓色:指清晨的光色,象征新开始。
  • 雁又还:意指大雁在秋季回归,暗示时光流逝。
  • 肩舆:古代一种交通工具,通常是由人抬着的轿子。
  • 堤边柳:指堤岸边的柳树,常用于表达离别的愁苦。

典故解析:

  • 雁归:在古诗词中,大雁常常象征着归去和团圆,但在此处却加深了离别的伤感。
  • 秋山:通常代表丰收和美景,但在诗中却成为了作者的遗憾来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绮,现代诗人,风格独特,善于用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自然意象表达内心的感受。她的诗歌多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融入生活中的点滴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和对未来重聚的渴望。正值秋天,诗人借助自然景象传达了内心的复杂情绪。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寄友》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词作,黄绮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后的思念与惆怅。开篇的“分定思归再几年”便设定了整首词的基调,表达了分离状态的无奈与漫长的思念。在这份思念中,诗人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中原,象征着理想的团圆却又显得如此遥不可及。

一庭的“晓色”暗示着新的开始与希望,但这希望似乎被“人初别”所打断,初秋的“八月秋高雁又还”则将离别与归来的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友情的追忆。后面的意象如“断壁”“飞泉”则增添了孤独与凋零感,使得整首词在自然景象中映射出诗人的情感深度。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友谊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是一幅秋天的情感风景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分定思归再几年:表达了因离别而产生的思乡之情,暗示时间的漫长。
  • 中原渐远合欢难:中原象征着团圆与快乐,但现实的距离让这种快乐变得遥不可及。
  • 一庭晓色人初别:在晨光中,离别的情景显得更加清晰和痛苦。
  • 八月秋高雁又还:秋天大雁归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团圆的期待。
  • 看断壁,下飞泉:静谧的自然场景中渗透出孤独的情感。
  • 恨从征路负秋山:表达对征途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遗憾。
  • 肩舆不避堤边柳:肩舆行走中,柳树成了离别的见证,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惹得衰条到眼前:衰败的柳条象征着离别的愁苦,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呼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高雁又还”,将自然现象与人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看断壁,下飞泉”,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表达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人们在时光流逝中对美好回忆的追寻与留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成熟与丰收,也暗示着凋零与离别。
  • :常象征归来与团聚,但在此却衬托出离别的惆怅。
  • :象征着依依不舍的情感,常用于表达离别之情。
  • :象征着生命的源泉,静谧而美好,但也代表着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合欢”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鱼
    D. 一种鸟

  2. “肩舆”指的是什么? A. 轿子
    B. 马车
    C. 船
    D. 自行车

  3. 诗中“八月秋高雁又还”中,雁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离别
    B. 回归
    C. 相思
    D. 旅行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by 屈原:同样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静夜思》 by 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春望》 by 杜甫:同样在描写自然中蕴含情感,展现了对家国的思念与忧虑。
  • 《夜泊牛溪》 by 王维: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了解古诗词的背景与风格。
  • 《现代诗词鉴赏》:为现代诗词的解读提供方法与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