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二》

时间: 2025-01-06 13:07:38

子夜封章扣紫清。

五霞光里佩环声。

驿传风火龙鸾舞,步入烟霄孔翠迎。

瑶简重,羽衣轻。

金童双引到通明。

三湘五管同民乐,万岁千秋与帝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其二
子夜封章扣紫清。
五霞光里佩环声。
驿传风火龙鸾舞,
步入烟霄孔翠迎。
瑶简重,羽衣轻。
金童双引到通明。
三湘五管同民乐,
万岁千秋与帝龄。

白话文翻译:

在子夜时分,奏乐声响起,宛如敲击着紫色的天幕。五彩的霞光中,耳边传来佩环的清脆声响。驿站中,风火龙鸾翩翩起舞,逐步进入烟霄,孔雀翩翩迎接。瑶简显得沉重,羽衣则轻盈飘逸。金童双双引导着,走向光明的地方。三湘五管的乐声交织在一起,合成了民间的欢乐,祝愿国家万岁,人民千秋,与帝王共享长寿。

注释:

  • 子夜: 指午夜时分。
  • 封章: 指奏乐,封印乐章。
  • 紫清: 紫色的天空。
  • 五霞: 五彩的云霞。
  • 佩环声: 指佩戴的饰物发出的声音,象征着庆典。
  • 驿传: 驿站传递,传递信息或乐音。
  • 龙鸾: 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
  • 烟霄: 指空中,云霄。
  • 孔翠: 孔雀,象征美丽的迎接。
  • 瑶简: 珍贵的乐器,显得沉重。
  • 羽衣: 轻盈的衣服,象征飘逸。
  • 三湘五管: 指湘江流域的民歌,表现地方的文化。
  • 万岁千秋: 祝愿国家长久兴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生卒年不详),字子容,号白水,宋代词人。他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尤其以词著称,风格清新、婉约,作品常富有哲理与感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的时期。张孝祥的创作受到了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民间欢乐的向往。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其二》是一首描绘盛大庆典的词作,充满了喜庆与祥和的气氛。诗中描绘的子夜乐声,象征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这种声音与美丽的霞光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场景。词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龙鸾舞”、“孔翠迎”,将自然与人文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庆典的热闹。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了“三湘五管同民乐”,这不仅表现了地方文化的融合,也传达了祝福的愿望,展现出一种民族团结、共同欢庆的情感。这首词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子夜封章扣紫清: 描绘了乐声在子夜时分响起,宛如敲击着天空,营造出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 五霞光里佩环声: 描述了在五彩霞光中,佩戴的饰物发出的悦耳声响,增添了庆典的喜庆感。
    • 驿传风火龙鸾舞: 通过“驿传”一词,连接了远方的美好与热烈的舞蹈,象征着吉祥的到来。
    • 步入烟霄孔翠迎: 画面转向孔雀迎接的场景,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 瑶简重,羽衣轻: 对比了乐器的沉重与舞者衣服的轻盈,展现了不同的美感。
    • 金童双引到通明: 形象化地描绘了金童引导,象征光明与希望的到来。
    • 三湘五管同民乐: 表现了地方文化的共融,传达了民众的欢笑与乐声。
    • 万岁千秋与帝龄: 祝愿国家长久、兴盛,与帝王共享荣光。
  • 修辞手法:

    • 比喻: “龙鸾舞”比喻盛大庆典中的欢快舞蹈。
    • 对仗: 如“瑶简重,羽衣轻”,形成了和谐的音律感。
    • 拟人: “孔翠迎”赋予了孔雀以人的情感,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词以庆典为背景,表现了对国家繁荣与民众幸福生活的期望,展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祝愿。

意象分析:

  • 紫清: 象征着高贵与神秘,代表着理想的境界。
  • 五霞: 代表着美好与吉祥,传递出庆典的热烈气氛。
  • 龙鸾: 象征着祥瑞与幸福,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 瑶简与羽衣: 分别代表着沉重与轻盈,体现出庆典中不同元素的和谐统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子夜”指的是哪个时段?

    • A. 上午
    • B. 下午
    • C. 午夜
    • D. 黄昏
  2. “三湘五管”是指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地方文化
    • C. 传统节日
    • D. 诗人的名号
  3. 诗中提到的“孔翠”指的是哪种动物?

    • A. 凤凰
    • B. 孔雀
    • C. 鹤
    • D. 燕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孝祥 vs. 李清照: 两位诗人均以细腻的情感和鲜明的意象著称。张的《鹧鸪天 其二》表现了庆典的热烈,而李的《如梦令》则多了一份柔情与思念,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