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舟惠州东桥》

时间: 2024-09-19 22:11:44

南宦宁差北,西归敢再东。

猿声云树月,客枕露船风。

绿发春全白,苍颜酒不红。

莫憎愁与病,留取伴衰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解舟惠州东桥
作者:杨万里 〔宋代〕

南宦宁差北,西归敢再东。
猿声云树月,客枕露船风。
绿发春全白,苍颜酒不红。
莫憎愁与病,留取伴衰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南方的宦官在北方并不算差,西归的路上我怎么敢再往东去呢?树上的猿声伴随着云和月映衬着,客人躺在船上,枕着露水和风。头发在春天时还是青翠的,如今却全白,脸色苍老即使喝酒也没有红润。不要怨恨忧愁与疾病,留着它们来陪伴这位衰老的老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宦:指南方的宦官。
  • 宁差:表示不算差,意为还可以。
  • 猿声:猿猴的叫声,常用于描写自然景色。
  • 云树月:指月光照在云和树上的景象。
  • 客枕露船风:客人睡在船上,枕着露水和微风。
  • 绿发春全白:春天的青丝如今已全白。
  • 苍颜:形容脸色苍白。
  • 莫憎愁与病:不要怨恨忧愁与疾病。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现出诗人对衰老和疾病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人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孟容,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诗,所作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衰老的思考。身处惠州东桥,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人生的无常,故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情感。


诗歌鉴赏

《解舟惠州东桥》是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质朴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衰老的无奈。全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都在表达一种情感和哲理。

第一句“南宦宁差北,西归敢再东”开篇即引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南方的宦官虽然不差,但与北方的差距依然存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接着通过“猿声云树月”描绘出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尽管环境优美,诗人内心却充满了忧虑与孤独。

“绿发春全白,苍颜酒不红”则是对衰老的深刻反思。诗人用“绿发”与“全白”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尽管他试图借酒消愁,但仍然面临苍老与失落的现实。最后一句“莫憎愁与病,留取伴衰翁”则是对自己和人生的一种释然,尽管愁苦与病痛伴随,但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诗人选择接受这一切。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朴实,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思考,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宦宁差北:表达对南方宦官身份的反思,虽不差但仍感不如北方。
  2. 西归敢再东:表现出对旅途的犹豫与不安。
  3. 猿声云树月:描绘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4. 客枕露船风: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处境,孤独而又惬意。
  5. 绿发春全白:感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
  6. 苍颜酒不红:即使借酒消愁,脸色依旧苍白。
  7. 莫憎愁与病:劝诫自己不要怨恨生活的苦涩。
  8. 留取伴衰翁:接受愁苦与疾病,愿与之共存。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绿发春全白,苍颜酒不红”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猿声、月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清幽的氛围。
  • 拟人:愁与病被赋予了人性,表现出对生活苦恼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衰老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生活的接受与释然,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深切的理解和观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猿声:象征孤独与自然的交融。
  2. 云树月:表示宁静美好的自然景色。
  3. 露船风:暗示生活的惬意与无奈。
  4. 绿发与苍颜:表现时光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对生命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宦”是指哪个地区的宦官?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2. 诗人感叹自己“绿发春全白”,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年轻时的青丝如今变成全白
    • B. 头发依然青翠
    • C. 头发在春天时变白
    • D. 头发从未变白
  3. “莫憎愁与病”表达了诗人对愁苦的态度是?

    • A. 逃避
    • B. 接受
    • C. 反抗
    • D. 忽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杨万里的《解舟惠州东桥》更为沉静和内敛,李白的豪放与杨万里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对人生的无畏,后者则更注重对生活的反思与接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