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癸已重九,同陈汉卿、张叔信、王任道登金石台作)》
时间: 2025-01-04 11:20: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癸已重九,同陈汉卿、张叔信、王任道登金石台作)
作者: 管鉴
登高作赋,叹老来笔力,都非年少。
古观重游秋色里,冷怯西风吹帽。
千里江山,一时人物,迥出尘埃表。
危阑同凭,皎然玉树相照。
惆怅紫菊红萸,年年簪发应笑人空老。
北阙西江君赐远,难得一枝来到。
莫话升沈,且乘闲暇,赢得清尊倒。
饮酣归暮,浩歌声振林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作赋的情景,表达了对衰老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作者回顾自己年少时的笔力,感到与现在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在重游古观时,感受到秋天的冷风,心中有些怯意。看到那千里江山,才俊人物如同脱离尘世,显得分外突出。倚靠在高栏上,明亮的玉树映衬着自己。望着紫菊和红萸,年年在发间簪戴,感叹自己却空自老去。远在北阙和西江的朋友,难得一枝花来到身边。无须再谈升沉荣辱,且趁着闲暇,尽情享受美酒。最后,醉意朦胧归家,豪情壮志的歌声回荡在林间高处。
注释:
- 念奴娇:词牌名。
- 癸已重九:癸已年(即宋理宗宝祐元年,公元1243年)的重阳节。
- 笔力:写作的能力。
- 古观:指古代的观景台或建筑。
- 冷怯:感到寒冷和怯懦。
- 千里江山:指广阔的江山景色。
- 迥出尘埃表:形容人物超凡脱俗。
- 皎然:明亮、清晰。
- 惆怅:感到忧伤和怅惘。
- 北阙、西江:指远方的朋友所在的地方。
- 升沈:指名声的高低起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管鉴,字子美,号天水,宋代诗人,擅长词作,风格以清丽见长,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重阳佳节,诗人登高望远,感慨时光流逝,借秋色与友人的相聚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生活、友谊和自然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登高为主题,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与深邃的人生感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开篇即直入主题,诗人感叹“老来笔力,都非年少”,表达了对岁月的感慨和对往日风采的怀念。接着,诗人描绘了重游古观的景象,秋色中的冷风吹帽,引发了他内心的惆怅。
诗中提到“千里江山,一时人物”,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渺小,诗人通过对广阔江山的描写,凸显出人物的超凡脱俗。倚靠在栏杆旁,清晰的玉树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恍若在与自然对话。这种情感的结合,加深了诗歌的意境。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惆怅紫菊红萸”来反映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衰老的感伤与对美好岁月的追忆。同时,他也在思考与友人间的情谊,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依然渴望得到一枝花的相聚。“莫话升沈”一句,表明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选择在闲暇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索,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古典诗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登高作赋,叹老来笔力,都非年少:登高作赋,感叹自己年老后才华已不如年轻时。
- 古观重游秋色里,冷怯西风吹帽:重游旧地,秋天的冷风让人感到一丝怯意。
- 千里江山,一时人物,迥出尘埃表:广阔的江山,优秀的人物,显得格外突出。
- 危阑同凭,皎然玉树相照:倚靠在高栏边,明亮的玉树与自己相辉映。
- 惆怅紫菊红萸,年年簪发应笑人空老:看到菊花和红萸,每年在发间簪戴,却只能感叹人已空老。
- 北阙西江君赐远,难得一枝来到:远方的朋友难得送来一枝花。
- 莫话升沈,且乘闲暇,赢得清尊倒:不必谈论名利,趁闲暇好好享受美酒。
- 饮酣归暮,浩歌声振林杪:沉醉归家,豪情的歌声在林间回荡。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千里江山”比作广阔的天地,突显气势。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如“皎然玉树相照”。
- 对仗:如“惆怅紫菊红萸”,使得诗句更加对称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时光流逝与人生感悟,表达了对衰老的感慨、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台:象征着人生态度的高远。
- 秋色:寓意着生命的转瞬即逝。
- 紫菊红萸:象征着美好与衰老的对比。
- 玉树:代表清雅、超凡的气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重游古观”是指什么?
- A. 秋游
- B. 冬游
- C. 春游
- D. 夏游
-
诗人对衰老的感慨主要体现在那一句?
- A. 千里江山
- B. 凭栏而望
- C. 年年簪发应笑人空老
- D. 莫话升沉
-
诗中提到的“清尊”是指什么?
- A. 酒杯
- B. 酒壶
- C. 酒家
- D. 酒仙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其情感更加沉重,反映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思念,虽然同样在重阳节写作,但情感基调更为温柔与亲切。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