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赋》

时间: 2025-01-01 12:42:00

萝洞兰烟绕烛徽,三更三点妓成围。

鱼吹绿酒常双跃,雁列瑶筝不独飞。

隔座送阄喧中射,当筵呼掺促更衣。

鸡鸣乐极翻凄断,阙月纤纤照影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席上赋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萝洞兰烟绕烛徽,三更三点妓成围。
鱼吹绿酒常双跃,雁列瑶筝不独飞。
隔座送阄喧中射,当筵呼掺促更衣。
鸡鸣乐极翻凄断,阙月纤纤照影归。

白话文翻译:

在烛光摇曳的萝洞,兰香四溢,三更时分,歌妓围绕着灯光。
酒杯中,鱼儿似乎在欢快地跳跃,琴声悠扬,仿佛雁阵在飞翔。
隔座传来骰子的声音,热闹中有人叫着,催促着更换衣裳。
鸡鸣声中,欢乐的气氛转为凄凉,月光轻柔地照亮了归路的影子。

注释:

  • 萝洞:指一种环境,通常用来形容幽静的地方,常有兰花生长。
  • 烛徽:烛光的光辉。
  • :指歌妓,古代以唱歌为业的女子。
  • :一种抽签的方式,用于决定某种事宜。
  • 当筵:在筵席上。
  • 呼掺:催促换衣服的声音,掺即插入、介入。
  • 阙月:指缺角的月亮,形容月光的清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元代诗人,字宗道,号柳泉,浙江人。他以工诗闻名,尤其擅长描写宴饮和田园生活,作品风格清新而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席上赋》创作于一个宴会场合,描绘了聚会时欢快与凄凉的交替,体现了人生短暂、欢乐易逝的主题。

诗歌鉴赏:

《席上赋》是杨维桢在宴席上创作的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景与随之而来的孤独感。诗的开头通过“萝洞兰烟”渲染了一个优雅而温馨的氛围,烛光与兰香交织,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情调。随着诗句的推移,诗人通过酒与乐的意象,展示了宴会的繁华与热烈,表现出人们在欢聚一堂时的愉悦。然而,随着“鸡鸣”声的响起,欢乐的氛围突然被打破,转而描绘出一种淡淡的凄凉和孤独,借助月光的照耀,强调了人在欢乐后难免要面对的孤独与思索。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仗的手法,将欢快与凄凉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人在描写宴会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生的意义,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萝洞兰烟绕烛徽:在幽静的萝洞中,兰花的香气缭绕在烛光周围,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环境。
  • 三更三点妓成围:三更时分,歌妓们围绕着灯光,形成了一幅热闹的景象。
  • 鱼吹绿酒常双跃:酒杯里,鱼儿似乎在欢快地跳跃,象征着饮酒的欢乐。
  • 雁列瑶筝不独飞:琴声悠扬,仿佛雁阵在天空中飞翔,意在描绘乐器演奏的美妙。
  • 隔座送阄喧中射:在隔座传来骰子的声音,热闹的气氛中有人在抽签。
  • 当筵呼掺促更衣:在筵席上,催促着换衣服,显示出宴席的活跃。
  • 鸡鸣乐极翻凄断:鸡鸣声响起,欢乐的气氛被打破,转而显得凄凉。
  • 阙月纤纤照影归:缺角的月光轻柔地照亮归路,暗示着孤独的回归。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鱼吹绿酒常双跃,雁列瑶筝不独飞”中,前后句的结构相似,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用“鱼”和“雁”比喻欢乐的气氛和音乐的美妙。
  • 拟人:将鱼儿的跳跃形容为欢快,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宴席的描绘,反映了人生的欢聚与孤独,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诗人在欢快的表象下,流露出对短暂欢乐的感慨,探讨了欢乐与孤独的辩证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萝洞:象征着幽静与优雅的环境。
  • 兰烟:代表着高雅与美好的气息。
  • 烛徽:象征着温暖的氛围。
  • 鸡鸣:暗示欢乐的结束与孤独的来临。
  • 阙月:象征着孤独与思索的月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席上赋》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 诗中“鸡鸣乐极翻凄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孤独
    C) 惆怅
    D) 兴奋

  3. “萝洞兰烟”中的“萝洞”代表了什么? A) 热闹的场所
    B) 幽静的环境
    C) 美丽的花园
    D) 繁华的街道

答案:

  1. C) 元代
  2. C) 惆怅
  3. B) 幽静的环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杨维桢的《席上赋》都是在描绘宴会与孤独的主题,但杜甫更侧重于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情感更加沉重,而杨维桢则通过欢快的宴会氛围反映人生无常,情感更显轻盈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