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行》
时间: 2025-01-01 13:12: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澶渊行》
作者:杨维桢 〔元代〕
阳城淀,高阳关,边书告急夕五至,皇帝亲至岢岚山。
殿前寇相一斗胆,楚蜀谋臣谋可斩。
阳光抱珥已开光,床机一发中挞揽。
雄谋独断众勿摇,孤注一掷先成枭。
跋河不渡势不止,贾勇况有高嫖姚。
千羊万犬锐若隼,望见龙光气俱尽。
万岁声呼天可汗,擎天一柱惟付准。
飞龙使,修载书,鬼母尚执关南图。
君不见汉家玉帛赐单于,何尝割地分边隅。
却怜艺祖岁帛二十万,不博黑子一万蕃枯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边境紧急情况,皇帝亲自到达岢岚山,面对敌人,谋臣们商议如何应对。阳光照耀着,士兵们准备出发,决心一举成名。诗中提到,敌人如同猛禽般锐利,万岁声在天空回荡,皇帝的权威如同支撑天地的柱子。最后,借古汉家与匈奴的关系,表达对当时局势的不满和对历史的反思。
注释
- 阳城淀:阳城的湖泊或沼泽地。
- 高阳关:一个重要的边关名。
- 边书:指边境的书信,通常是军事紧急消息。
- 殿前寇:形容敌人胆敢闯入皇宫前。
- 楚蜀:指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区,楚国和蜀国。
- 雄谋:伟大的谋略。
- 孤注一掷:形容孤立无援,只能拼一拼。
- 贾勇:可能指的是一个勇敢的将领。
- 千羊万犬:比喻敌军众多。
- 擎天一柱:形容皇帝的权威如同支撑天空的柱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元代著名诗人,以擅长描写边塞和战事而闻名,作品常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感。他的诗风多样,善用典故,语言独特。
创作背景
《澶渊行》写于边境紧张、战争频繁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场景,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澶渊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战争气息的诗作,杨维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的边境形势与皇权的威严。诗中反复出现的“阳”、“龙”等意象,不仅展现了光明与希望,也暗示着潜在的危险与不安。诗人通过对比汉代与元代的局势,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敌人的愤怒,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的结尾以历史的借鉴作为总结,让人深思,仿佛在警示当代人应如何面对外敌与内忧。通过这些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主题,杨维桢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阳城淀,高阳关:描绘地理位置,强调边境紧张。
- 边书告急夕五至:急报已到,传达紧迫感。
- 皇帝亲至岢岚山:皇帝亲自出征,显示重视。
- 殿前寇相一斗胆:敌人胆大妄为,形势严峻。
- 楚蜀谋臣谋可斩:谋士们商量对策,展现智慧。
- 阳光抱珥已开光:阳光象征希望,士气高昂。
- 床机一发中挞揽:准备战斗,决心强烈。
- 雄谋独断众勿摇:强调决策的重要性。
- 孤注一掷先成枭:形容孤立无援,决心一搏。
- 千羊万犬锐若隼:敌军如猛禽,形势危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羊万犬锐若隼”,通过动物比喻敌人凶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思考,强调了边境安全的重要性与皇权的威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象征光明与希望。
- 龙:象征权威与力量。
- 羊与犬:比喻敌军的数量与凶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澶渊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维桢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阳光”象征什么?
- A. 黑暗
- B. 光明与希望
- C. 战争
-
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C. 自然景色
答案
- B. 杨维桢
- B. 光明与希望
- B.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津》杜甫
诗词对比
- 《出塞》:同样以边塞为题材,关注国家安危。
- 《夜泊牛津》:描绘战争后的忧虑,反映诗人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杨维桢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