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古四十二首 其二十七》

时间: 2025-01-01 13:04:14

王湛蓄深器,世人不能窥。

大慧实若愚,人遂以为痴。

可怜济父子,同门不识之。

何况隔千里,而欲求人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湛蓄深器,世人不能窥。
大慧实若愚,人遂以为痴。
可怜济父子,同门不识之。
何况隔千里,而欲求人知。

白话文翻译:

王湛有着深厚的才华,世人却无法看透。
大智的人实际上像是愚笨,结果人们反而认为他愚蠢。
可怜的是济父子同门,却不识彼此的才华。
更何况他们相隔千里,想要让他人了解自己。

注释:

  • 王湛:指王湛(王士祯),名湛,字士祯,元代诗人,善于藏器于身,才华深厚。
  • 深器:深厚的才华或能力。
  • 大慧:指智慧超群的人。
  • 人遂以为痴:人们因此而认为他是愚痴的。
  • 济父子:指同门的朋友或师兄弟,暗指彼此间的无知。
  • 千里:比喻相隔甚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80-1350),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绘画家,号思白,晚号白石老人。他的诗歌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擅长用典,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览古四十二首》是杨维桢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代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古诗反映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表达对人才的珍惜与对世俗眼光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障碍以及社会对智慧的误解。诗的开头通过“王湛蓄深器”引入,强调了有些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却难以被世俗所理解。接着,诗人用“大慧实若愚”这句,反映了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被误解为愚笨,揭示了智慧与常识之间的鸿沟。

“可怜济父子,同门不识之”则生动地描绘了即便是同门之人,彼此也可能因为观点或境遇的不同而无法相互理解。最后一句“何况隔千里,而欲求人知”,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这种情感的隔阂让人感到无奈与惋惜。

全诗在用字上简练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既有对智慧的赞美,也有对世俗眼光的批判,反映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湛蓄深器:王湛拥有深厚的才华。
  • 世人不能窥:世人无法看透他的才华。
  • 大慧实若愚:真正聪明的人反而被认为是愚笨。
  • 人遂以为痴:因此,人们认为他是无知的。
  • 可怜济父子:可怜的是同门的朋友。
  • 同门不识之:但彼此却不识得对方的才华。
  • 何况隔千里:更何况相隔千里。
  • 而欲求人知:想要让他人了解自己。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深器”和“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智慧被误解的主题。
  • 比喻:用“千里”比喻心灵上的距离,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真正智慧的珍惜与敬仰,反映了社会对才华的误解与忽视,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理解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深器:象征深厚的才华与能力。
  • 大慧:象征真正的智慧。
  • 济父子:象征同门之情与相互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王湛”是谁?

    • A. 一位普通人
    • B. 元代的诗人
    • C. 一位商人
  2. 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常常被视为:

    • A. 聪明
    • B. 愚笨
    • C. 普通
  3. “同门不识之”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亲密的友谊
    • B. 彼此的无知
    • C. 朋友的帮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李白杨维桢在对智慧的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李白的豪放与杨维桢的深思相辅相成,展现了不同的智慧理解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