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禅师南溪兰若》

时间: 2025-01-19 18:54:18

锡影配瓶光,孤溪照草堂。

水悬青石磴,钟动白云床。

树色含残雨,河流带夕阳。

唯应无月夜,瞑目见他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岫禅师南溪兰若
作者: 喻凫 〔唐代〕
锡影配瓶光,孤溪照草堂。
水悬青石磴,钟动白云床。
树色含残雨,河流带夕阳。
唯应无月夜,瞑目见他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水环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禅意。前两句写道,银色的光影与瓶子相映,孤独的溪水照亮了草堂。接下来,水流悬挂在青色的石阶上,钟声在白云的床上回荡。树木的颜色承载着残余的雨水,河流映照着夕阳。最后一句提到,唯独在无月的夜晚,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另一个地方。

注释:

  • 锡影:指的是锡制的器物反射的光影。
  • 瓶光:指瓶子发出的光。
  • 草堂:用草木搭成的房屋,常用于隐居或修行。
  • 青石磴:青色的石阶。
  • 钟动:钟声响起。
  • 白云床:白云像床一样铺展。
  • 树色含残雨:树木的颜色中混合着未干的雨水。
  • 河流带夕阳:河流映照着夕阳的余辉。
  • 无月夜:没有月亮的夜晚。
  • 瞑目见他方:闭上眼睛时能够看到别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喻凫,生于唐代,因其作品多描绘自然山水与禅意而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世,社会文化繁荣。诗人可能在隐居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因而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禅意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禅意,诗人将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思考。诗的开头以“锡影配瓶光”引入,创造出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通过“孤溪照草堂”展示了隐居生活的清幽。水流与青石的结合,钟声与白云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造的和谐美。接下来的“树色含残雨,河流带夕阳”则更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细节,增强了诗的画面感,营造出一种余晖与雨水交融的意境。最后,诗人提到“唯应无月夜”,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闭上眼睛后所感受到的超然境地,这种状态让人能够超脱现实,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合了哲理与美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锡影配瓶光:呈现出宁静的环境,光影交错,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受。
  2. 孤溪照草堂:溪水的清澈与草堂的质朴相映成趣,突出隐居的生活状态。
  3. 水悬青石磴:描绘了溪水与青石的自然关系,展现出层次分明的山水之美。
  4. 钟动白云床:钟声在高空的白云中回荡,渲染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5. 树色含残雨:树木的颜色中透出湿润,加入了自然变化的元素。
  6. 河流带夕阳: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河流上,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7. 唯应无月夜:强调了在特定的夜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
  8. 瞑目见他方:闭上眼睛,能感受到超越现实的境地,体现了禅的思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云床”,将白云比作床,增加了诗的意象美。
  • 拟人:钟声“动”,使得静态的钟声具有了动态的表现。
  • 对仗:如“树色含残雨,河流带夕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的内心平静,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锡影:象征着宁静和内敛。
  • 草堂:代表隐居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对世俗的逃避。
  • 水、石:象征自然的永恒与变化。
  • 钟声: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回响。
  • 夕阳:象征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锡影配瓶光”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光影交错的宁静
    B. 繁华热闹的市场
    C. 烟火绚丽的夜空

  2. “唯应无月夜”中的“无月”指的是什么情况? A. 没有星星的夜晚
    B. 没有月亮的夜晚
    C. 阳光明媚的白天

  3. 诗中提到的“钟动白云床”表达了什么? A. 房屋的坚固
    B. 空灵的宁静
    C. 热闹的集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两者皆描绘隐逸生活的宁静,但王维的诗更侧重秋天的凄美气氛,而喻凫的诗则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禅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