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翔寺居夏日寄献王尚书
——喻凫
那期高旆下,得遇重臣知。
泉石容居止,风沙免路岐。
河兼落下望,句入大荒思。
无复愁烦暑,回山翠阁危。
白话文翻译:
在那高高的旗帜下,我有幸遇到了重臣。
泉水和山石让我安居,风沙使我远离了岔路。
我在河边眺望远方,心中充满了对大荒的思念。
再也没有烦恼与夏季的酷热,回头望去,翠绿的山阁就显得格外高耸。
注释:
- 高旆:高高飘扬的旗帜,这里指重臣的威仪。
- 重臣知:指能够遇到有知识和地位的重臣。
- 泉石:泉水与山石,象征自然环境的优美。
- 风沙:自然现象,指避免了旅途上的艰难困苦。
- 兼落下望:在河边向远方眺望。
- 句入大荒思:思绪飞入广袤的荒野,表现思乡之情。
- 无复愁烦暑:不再为夏天的炎热而感到忧愁。
- 回山翠阁危:回头看那青翠的山阁,显得格外高耸。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政事的关心。在唐代,诗人常常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喻凫,唐代诗人,字怀仁,活动于中唐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情感细腻,常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夏日,诗人在龙翔寺居住,借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及对自然环境的喜爱。通过描写自然的优美和与友人的相遇,展现了诗人心中的愉悦与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绪的流淌。开篇通过“高旆”和“重臣知”的表述,营造了一种尊贵与亲近的氛围,暗示诗人与高官之间的友谊与交往。接着,诗人描绘了泉水与山石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似乎在强调“隐逸”与“安宁”的生活状态。诗中“风沙免路岐”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珍惜,避免了外界的纷扰,体现出一种向往宁静的心态。
下联“河兼落下望,句入大荒思”则更进一步,诗人站在河边,放眼望去,心中却思念起遥远的荒野,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最后两句“无复愁烦暑,回山翠阁危”则将情感升华,诗人已经摆脱了对酷热的困扰,转而欣赏高耸的翠阁,表达了在自然中获得的内心平静。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唐代诗人对友谊、自然和内心情感的深刻理解与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那期高旆下,得遇重臣知。
在那高高的旗帜下,我有幸遇到了有知识和地位的重臣。- 诗人借此表达了与高人相交的喜悦。
-
泉石容居止,风沙免路岐。
泉水与山石让我得以安居,风沙让我远离了岔路。- 描绘了安静的居住环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河兼落下望,句入大荒思。
我在河边眺望远方,心中充满对大荒的思念。- 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眷恋与内心的孤独。
-
无复愁烦暑,回山翠阁危。
再也没有烦恼与酷热,回头望去,翠绿的山阁显得格外高耸。- 诗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清凉,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泉石容居止,风沙免路岐”,对称工整。
- 意象:泉水、山石、河流等意象展现了自然美。
- 比喻:无直接比喻,但通过情景描写表现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内心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主题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内心的平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旆:象征地位与权力。
- 泉石:象征自然与宁静。
- 河:象征流动与思念。
- 翠阁:象征美好与高远。
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也深刻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旆”指的是什么?
A. 高山
B. 高高的旗帜
C. 高楼 -
“泉石容居止”表达了什么样的环境?
A. 喧闹
B. 安静
C. 复杂 -
诗人最后提到的“翠阁”象征什么?
A. 低沉
B. 美好与高远
C. 繁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 喻凫的《龙翔寺居夏日寄献王尚书》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喻凫更强调人与友人的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
以上内容为对《龙翔寺居夏日寄献王尚书》的全面解析,欢迎深入学习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