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镜》

时间: 2025-01-19 13:54:26

万灵中,人最贵。

超群化,数属三才品位。

愚夫甚却骋凶顽,便将为容易。

杀害生灵图作戏。

全不念地狱,重重暗记。

一朝若大限临头,与佗家恺气。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清心镜

作者: 丘处机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万灵中,人最贵。
超群化,数属三才品位。
愚夫甚却骋凶顽,
便将为容易。
杀害生灵图作戏。
全不念地狱,重重暗记。
一朝若大限临头,
与佗家恺气。


白话文翻译:

在万物之中,人是最珍贵的。
超越众生,属于三才的高贵品位。
愚笨的人却常常放纵凶狠的本性,
这使得他们的行为变得轻易。
为了做戏而杀害生灵,
完全不在意地狱的惩罚,深藏着重重罪记。
等到大限来临之时,
却与他人和气相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灵:指万物,众生。
  • 超群化:超越群体,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
  • 三才:指天地人三才,常用来表达自然和人类的和谐。
  • 愚夫:愚蠢的人。
  • :放纵,释放。
  • 凶顽:凶狠顽固的性格。
  • 作戏:指像演戏一样,做出表面功夫。
  • 暗记:暗中记下,指罪孽积累。
  • 大限:指人的生命尽头。

典故解析:

  • “三才”是道教和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象征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 “地狱”在古代文化中常用来指代惩罚和报应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宗道,号清虚,元代著名道士和诗人。他是全真教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致力于道教的传播与发展。丘处机的诗作往往展现出对人生、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清心镜》写于元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丘处机在此诗中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道德的关切,旨在警示世人珍惜生命,善待他人,反思自己的行为。


诗歌鉴赏:

《清心镜》是一首警世之诗,诗人在作品中通过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反思,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冷漠与残忍。诗的开头就明确提出“人最贵”,强调人作为万物之中最珍贵的存在,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尊重。然而,接下来的描述却让人深感忧虑,愚笨的人因为放纵自己的凶狠本性,最终导致了对生灵的伤害,反映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

丘处机通过对愚夫的描述,批判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毫无道德底线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仅伤害他人,也在不断累积自己的罪孽,最终将承担后果。诗的最后两句更是对人生大限的深刻思考,提示人们在生命的尽头,应与他人和气相处,反思自己的过往。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引发读者对生命、道德和人性的思考,体现了丘处机作为道教思想家的深邃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灵中,人最贵。:强调人类在万物中的独特价值。
  • 超群化,数属三才品位。:指出人应超越其他生物,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 愚夫甚却骋凶顽,便将为容易。:愚笨的人放纵自己的恶性,做坏事变得轻而易举。
  • 杀害生灵图作戏。: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伤害生命,这种行为是极其可耻的。
  • 全不念地狱,重重暗记。:对可能的惩罚毫不在意,心中却暗藏着无数罪孽。
  • 一朝若大限临头,与佗家恺气。:当生命的尽头来临,才明白与他人和气相处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人性与凶狠的行为进行比较,突出道德与非道德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人性的珍贵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珍惜生命,善待他人,最终达到内心的平和和道德的自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尊贵与道德的责任。
  • 生灵:代表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 地狱:象征惩罚与道德的底线。

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心镜》中强调“人最贵”的原因是什么?

    • A. 人是万物之中最强大的
    • B. 人应当珍惜生命,尊重他人
    • C. 人是自然界的主宰
  2. 诗中“愚夫甚却骋凶顽”主要指的是什么?

    • A. 聪明的人
    • B. 愚蠢而放纵恶性的人
    • C. 和气待人的人
  3. “一朝若大限临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 A. 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 B. 生命的无尽
    • C. 不必惧怕死亡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丘处机的《清心镜》和李白的《静夜思》,前者更关注社会道德的反思,而后者则从个人情感出发,探讨思乡之情。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人生、道德和情感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道教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