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次荆南路经武宁驿》

时间: 2024-09-19 21:39:12

茱萸冷吹溪口香,菊花倒绕山脚黄。

家山去此强百里,

弟妹待我醉重阳。

风健早鸿高晓景,露清圆碧照秋光。

莫看时节年年好,暗送搔头逐手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茱萸冷吹溪口香,菊花倒绕山脚黄。家山去此强百里,弟妹待我醉重阳。风健早鸿高晓景,露清圆碧照秋光。莫看时节年年好,暗送搔头逐手霜。

白话文翻译: 茱萸的香气随风飘散,溪口弥漫着冷香,菊花环绕着山脚,一片金黄。从家乡到这里,距离不过百里,弟妹们正等着我共醉重阳。清晨的景色中,大雁高飞,风势强劲,露水清澈,圆碧的天空映照着秋光。不要只看每年时节都美好,不知不觉中,岁月已在指尖留下霜痕。

注释:

  • 茱萸:一种植物,古代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认为可以驱邪避灾。
  • 冷吹:指风吹过,带来凉意。
  • 倒绕:环绕。
  • 家山:指作者的家乡。
  • 强百里:大约百里。
  • 醉重阳:重阳节饮酒作乐。
  • 风健:风势强劲。
  • 早鸿:清晨的大雁。
  • 圆碧:形容天空清澈碧蓝。
  • 暗送搔头逐手霜:暗喻岁月的流逝,指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如同霜降在头上和手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橹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以自然景色和乡愁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人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崔橹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思念家人,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茱萸、菊花等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中“茱萸冷吹溪口香,菊花倒绕山脚黄”一句,既描绘了重阳节的典型景物,又通过“冷吹”和“倒绕”等词语,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后两句“家山去此强百里,弟妹待我醉重阳”,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期盼。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重阳节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茱萸冷吹溪口香:茱萸的香气随风飘散,溪口弥漫着冷香,营造出重阳节的氛围。
  2. 菊花倒绕山脚黄:菊花环绕着山脚,一片金黄,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3. 家山去此强百里:从家乡到这里,距离不过百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4. 弟妹待我醉重阳:弟妹们正等着我共醉重阳,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期盼。
  5. 风健早鸿高晓景:清晨的景色中,大雁高飞,风势强劲,描绘了秋天的早晨。
  6. 露清圆碧照秋光:露水清澈,圆碧的天空映照着秋光,描绘了秋天的天空。
  7. 莫看时节年年好:不要只看每年时节都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8. 暗送搔头逐手霜:暗喻岁月的流逝,指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如同霜降在头上和手上。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菊花倒绕山脚黄”中的“倒绕”,赋予菊花以人的动作。
  • 比喻:如“暗送搔头逐手霜”中的“暗送”,比喻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茱萸冷吹溪口香,菊花倒绕山脚黄”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在重阳节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物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乡愁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 茱萸:象征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寓意驱邪避灾。
  • 菊花:象征秋天的景色,寓意高洁和坚韧。
  • 家山:象征家乡和亲人,寓意思念和归属感。
  • 早鸿:象征秋天的早晨,寓意时光的流逝。
  • 圆碧:象征秋天的天空,寓意清澈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茱萸”在古代重阳节有何习俗? A. 佩戴茱萸 B. 食用茱萸 C. 种植茱萸 D. 观赏茱萸

  2. 诗中的“菊花倒绕山脚黄”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色?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3. 诗中的“家山去此强百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思念 D. 愤怒

  4. 诗中的“暗送搔头逐手霜”暗喻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天气的变化 C. 生活的艰辛 D. 心情的波动

答案:1. A 2. C 3. C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
  • 杜甫《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崔橹《重阳日次荆南路经武宁驿》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者都表达了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但崔橹的诗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抒发了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崔橹的诗作,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崔橹的诗歌。
  • 《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介绍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