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磷磷谁为惑温温,
至宝凡姿甚易分。
自是时人多贵耳,
目无明鉴使俱焚。
白话文翻译
谁在迷惑我,像那闪烁的磷火一样温暖;
珍贵的宝物,其实常常是平常的姿态,容易被分辨。
如今的人们大多以耳闻为贵,
而缺乏明智的眼光,最终使得一切都化为灰烬。
注释
- 磷磷:形容光亮闪烁的样子。
- 惑:迷惑、困惑。
- 温温:温暖的样子,指代给人带来迷惑的感觉。
- 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 凡姿:普通的样子。
- 易分:容易辨别。
- 时人:当代的人。
- 贵耳:重视耳闻之言。
- 明鉴:明智的眼光。
- 俱焚:都被烧毁,形容失去一切。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目无明鉴”强调了人们的目光短浅,与古代对贤者、明智之人的尊重形成对比。诗中隐含的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的痕迹。其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关注人心变化。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朝时期,正值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之际。诗人试图表达对当时人们重视表象、忽视内在价值的批判。
诗歌鉴赏
《春秋战国门》通过对“磷磷”和“温温”的描绘,展现了表象与内在的冲突。光亮的磷火象征着人们对事物的迷惑,而温暖则暗示着表面的吸引力。诗人在这里传达了一个深刻的思想:真正的珍宝往往隐藏在平凡之中,而那些流行的、表面的价值观则容易导致误判和损失。
诗中对“时人”的批评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思考,表明人们往往被听到的声音所左右,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一句“目无明鉴使俱焚”则是对这种现象的强烈反思,表明如果人们不加以警惕,最终将会一无所有。
整首诗情感深沉,字句凝练,既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又有对人性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磷磷谁为惑温温:这里“磷磷”形容光亮和吸引力,暗指那些表面上吸引人的事物或人。“谁为惑”则是在疑问是谁在迷惑我,暗示了迷失和困惑的状态。
- 至宝凡姿甚易分:强调了真正的宝物常常是简单而易于辨识的,反映出对真实价值的追寻。
- 自是时人多贵耳:指的是当代人们习惯于听取流言,而忽视了真实的内在。
- 目无明鉴使俱焚:警示人们如果不具备明智的眼光,结果将是失去一切。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如“磷磷”比喻迷惑),对仗(如“至宝凡姿”与“目无明鉴”形成对比),以及象征(光亮象征着表象的迷惑)。这些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当今社会表象文化的讽刺,以及对真理和内在价值的追求,呼唤人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意象分析
- 磷磷:象征着迷惑和表面光鲜的事物。
- 温温:代表着表面上的吸引和温暖。
- 至宝:象征着真正的价值和内涵。
- 明鉴:代表着智慧和独立的判断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磷磷”指代什么? A. 真正的宝物
B. 表面的迷惑
C. 温暖的感觉
D. 美丽的景象 -
在诗中,诗人对当代人持有什么态度? A. 赞美
B. 批判
C. 无所谓
D. 不理解 -
“俱焚”意味着什么? A. 一切都被烧毁
B. 和谐共存
C. 真理被保留
D. 重新开始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周昙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都有对现实的反思,但周昙更关注内在价值的追寻,而李白则表现出对生命的豪情与奔放。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