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门。王表》

时间: 2025-01-19 21:52:32

王表闻声莫见身,吴中敬事甚君亲。

是知邦国将亡灭,不听人臣听鬼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表闻声莫见身,吴中敬事甚君亲。
是知邦国将亡灭,不听人臣听鬼神。

白话文翻译:

王表听到声音却看不见人,吴地的君主对臣子十分尊敬。
可见这个国家即将灭亡,因为他们不听人臣的劝告,反而相信鬼神的言辞。

注释:

  • 王表:指的是王表这个人名,具体身份历史上未详,但可能是唐代的人物。
  • 吴中:指的是吴国,三国时期的一部分,地处今江苏、浙江一带。
  • 敬事:尊重和重视事物,这里指对臣子的尊重。
  • 邦国:国家、邦国。
  • 亡灭:指国家灭亡。
  • 人臣:指的是臣子。
  • 鬼神:神灵、鬼怪,古代人们常常相信神明的指引。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吴中”与三国时期吴国的历史背景有关,吴国的衰亡与其统治者对臣子的忽视和对鬼神的迷信有直接关系。此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担忧与批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其诗风多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与抒发个人情感。虽然历史记载较少,但他的作品常常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与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吴国灭亡的反思,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时政局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开头两句描绘了一种声音的存在,却无法看到其源头的情境,暗示了政权的虚幻和不稳定。接下来的“吴中敬事甚君亲”则表明了吴国君主对臣子的重视,然而,这种重视却未能挽救国家的命运。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指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源于其统治者的盲目与迷信,过于依赖鬼神的指示,而忽视了有智慧的臣子的建议。这种对比极具警示意义,提醒人们关注现实、重视人才。整首诗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既是对吴国的悼念,也是对当代政治状况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表闻声莫见身:王表听到声音,却看不见发声的人,隐喻权力的虚幻和真实情况的不可知。
  2. 吴中敬事甚君亲:吴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与臣子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政治体制的亲近感。
  3. 是知邦国将亡灭:然而,正是这种重视也无法掩盖国家的危机,暗示国家的命运已经注定。
  4. 不听人臣听鬼神:指代统治者的迷信,拒绝理智的声音,预示着国家的最终灭亡。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王表的描述和吴国君主的尊重形成对比,强调了臣子的智慧与迷信的愚蠢。
  • 暗喻:声音与身影的隐喻,暗示权力的虚幻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映国家的命运与统治者的决策密切相关,警示人们在政治决策中应理智地倾听有识之士的意见,而非迷信于鬼神的安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声音:象征着信息的传递与警示。
  • 吴中:代表一个历史上曾辉煌但最终衰亡的国家。
  • 鬼神:象征着迷信与无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一个具体的人
    b) 政权的虚幻性
    c) 鬼神的力量

  2. 诗中“吴中敬事”指的是什么? a) 君主对鬼神的信仰
    b) 君主对臣子的尊重
    c) 君主对民众的关心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于历史的悼念
    b) 反映政治腐败的警示
    c) 对比古今的变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同样以三国为背景,探讨了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 《春望》:杜甫的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三国门》: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不同,前者更多表达个人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聚焦于国家命运与政治批判,反映出不同的主题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相关的历史文献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