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绳床欹坐任崩颓,双眼醒醒闭复开。
日月更无闲里过,风骚时有静中来。
天真自得生难舍,世幻谁惊死不回。
何处堪投此踪迹,水边晴去上高台。
白话文翻译:
我坐在倾斜的绳床上,任凭它崩塌,双眼睁开又闭上。
日月也在不断地流逝,似乎没有片刻的空闲,而风雅之事却常在寂静中来到。
天真自得的心境难以割舍,世间的幻影谁会惊动,死而不回。
我该往哪里去寻找这段足迹呢?在水边的晴天里,我向高台走去。
注释:
- 绳床:用绳子制成的床,常见于古代,象征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 崩颓:倾斜、坍塌,指床的不牢固。
- 醒醒闭复开:形容眼睛时而睁开,时而闭合,显示一种迷茫或沉思的状态。
- 风骚:指风雅之事,通常指文学艺术。
- 天真自得:一种自然无为、心灵宁静的状态。
- 世幻:世间的幻象,指生活中的种种虚幻的事物。
- 踪迹:足迹,指过去的经历或行踪。
- 高台:通常指高处的建筑或平台,象征向往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79年-835年),唐代诗人,字景山,号齐己。齐己以其独特的禅宗思想和诗歌风格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静坐》创作于唐代,那个时期的文人多有追求内心平静和自然寄托的情怀。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禅宗思想的认同与追求。
诗歌鉴赏:
《静坐》这首诗通过作者在绳床上的静坐描绘了一幅内心宁静的图景。开头两句“绳床欹坐任崩颓,双眼醒醒闭复开”,生动地表现出一种随意而又放松的状态,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淡然态度。接下来的“日月更无闲里过,风骚时有静中来”则进一步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艺术灵感的偶然,暗示着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安宁。
“天真自得生难舍,世幻谁惊死不回”,在这里,齐己反思了人类生存的幻象与真实,表达了对纯真心境的珍视,以及对世俗的淡泊。最后两句“何处堪投此踪迹,水边晴去上高台”充满了哲理的思考,诗人似在追问,人生的意义与方向究竟何在?这不仅是对自我的探索,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和对内心世界的真实探索,体现了齐己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艺术的深刻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绳床欹坐任崩颓:描述诗人坐在不稳的绳床上,表现出一种放松的状态。
- 双眼醒醒闭复开:眼睛的睁闭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思索与迷惘。
- 日月更无闲里过:时间在不断流逝,暗示生活的忙碌与无暇。
- 风骚时有静中来:灵感与艺术之美常常在静谧中涌现。
- 天真自得生难舍:对自然状态的追求,难以割舍的心境。
- 世幻谁惊死不回:对世间幻影的冷漠与超然。
- 何处堪投此踪迹:对人生追索的疑问。
- 水边晴去上高台:象征着向往更高境界的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隐喻:将绳床、日月等自然现象赋予深刻的哲理意义。
- 排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如“醒醒闭复开”表现内心的波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诗人强调了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安宁与真实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绳床:象征简朴生活与内心的宁静。
- 日月:象征时光流逝,反映人生的无常。
- 风骚:象征艺术灵感与美的追求。
- 水边高台:象征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绳床欹坐任崩颓”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状态? A. 忙碌
B. 放松
C. 忧伤 -
“日月更无闲里过”中的“日月”象征什么? A. 时间
B. 生活
C. 友情 -
诗人对世幻的态度是? A. 追求
B. 冷漠
C. 迷惘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齐己的《静坐》和王维的《鹿柴》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齐己则更关注内心的哲理探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齐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