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剥皮刺血诚何苦,
欲写灵山九会文。
十指沥干终七轴,
后来求法更无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为了书写《法华经》,忍受剥皮刺血的痛苦,真是何其艰难。他想要把灵山九会的经典文字写下来,但十个手指都沥干了血,最终却只完成了七卷。而在此之后,他却再也找不到可以求法的君主了。
注释:
- 剥皮:指的是剥去皮肤,这里比喻写作的艰辛。
- 刺血:用针刺破皮肤流血,形容写作时的苦痛。
- 灵山:指的是佛教中的灵山,象征智慧与真理。
- 九会文:指的是佛教《法华经》中九个会集的文句。
- 十指沥干:十个手指流血干枯,形象地描绘了写作的艰辛。
- 七轴:指完成的七卷书籍。
- 求法:寻求佛法的教导。
典故解析:
《法华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教义与思想,影响深远。灵山九会则是《法华经》中描述的佛陀所讲法的场景,象征着高深的佛理和教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齐己,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尤其擅长写佛教题材的诗歌。
- 创作背景:本诗是在齐己为前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而作,体现了他对佛教经典的虔诚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剥皮刺血为引子,深刻描绘了为了书写《法华经》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开头的“剥皮刺血诚何苦”直入主题,生动地展示了写作途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执着。接着作者提到“欲写灵山九会文”,不仅表明了其写作的目的,也隐含着对佛教教义的崇拜与追求。
“十指沥干终七轴”则表现了他在写作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与坚持。然而,尽管倾尽全力,最终却只完成了七卷书籍,显示出对目标的无奈与遗憾。最后一句“后来求法更无君”更是发人深思,表达了在苦苦追寻之后的孤独与失落。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体现了齐己对佛教经典的虔诚和追求,同时又蕴含着对人生态度的反思,既有对理想的执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剥皮刺血诚何苦”:表达写作的痛苦,形象地比喻了为创作而付出的代价。
- “欲写灵山九会文”:表明写作的目的,指向佛教经典。
- “十指沥干终七轴”:强调付出的努力与最终的成就之间的落差。
- “后来求法更无君”:反映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写作比作剥皮刺血,形象地表达了其艰辛。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的主题在于探索追求理想的艰难与孤独,反映了对真理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剥皮刺血:象征着极大的努力与牺牲。
- 灵山:象征着智慧与真理,是追求佛法的目标。
- 十指沥干:强调了创作的艰难过程。
- 无君:象征着追求真理的孤独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山”指的是什么?
- A. 佛教经典
- B. 一座山
- C. 佛教的象征
- D. 以上皆是
-
诗中“十指沥干终七轴”表达了什么?
- A. 完成了十轴
- B. 付出与成就之间的差距
- C. 写作的乐趣
- D. 只完成了七轴
答案: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静夜思》李白,体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诗词对比:比较齐己的《送楚云上人往南岳刺血写《法华经》》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在追求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但风格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法华经》
- 齐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