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时间: 2025-01-08 22:35: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
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
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
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
吾君方忧边,分阃资大才。
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
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
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
军中日无事,醉舞倾金罍。
汉代李将军,微功合可咍。
白话文翻译:
我奉命前往胡地,遵循当地的风俗,平明地启程从轮台出发。傍晚时分抵达交河城,看到火山巍峨耸立。九月的时节仍在流汗,炎热的风吹起沙土和灰尘。为何阴阳之工不让雨雪降临呢?我皇上正忧虑边疆,分权给有才华的人。前几天刚刚打败了胡人,安西的兵马正在归来。铁关把守着天涯,万里之遥是多么辽阔啊。烟尘不敢飞扬,白草在空中显得苍白无力。军中日日无事,醉舞倾倒金罍。汉代的李将军,微薄的功绩也值得赞美。
注释:
- 奉使:奉命出使。
- 按胡俗:遵循胡人的风俗。
- 平明:清楚明白,此处形容出发的目的。
- 轮台:地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 交河城:古城名,位于今新疆。
- 火山:指周围的自然环境,象征热烈。
- 流汗:形容天气炎热。
- 阴阳工:指天上的神明,负责天气。
- 分阃:指分权。
- 安西:古代安西都护府,负责边防。
- 铁关:指边防关隘。
- 金罍:金制的酒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边疆生活和军旅情怀,风格豪放、奔放。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岑参出使西域的途中,反映了他对边疆战争的关注和对酷热环境的感受。诗中表现了对国家边防和战士的关心,以及对当时局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交河郡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边疆的炎热与孤寂。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他对边防的忧虑与对军事局势的关注。首联“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开篇即表明身份和目的,紧接着的“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则生动地描绘了地理环境,让人感受到热烈与荒凉的对比。
“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两句,将酷热天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似乎在用这种极端气候来映照边疆军人的艰辛。而后“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则流露出诗人对天气的无奈与不满,隐含了对自然环境的控诉。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边防和战争,“吾君方忧边,分阃资大才”,表现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尤其是刚刚打败胡人的背景下,诗人感慨边防的严峻与士兵的辛劳。在“军中日无事,醉舞倾金罍”中,诗人通过对军中宴乐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战士们在胜利后的轻松与放松。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有对国家局势的深思,展现了岑参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表明诗人是受命出使,遵循当地风俗,从轮台出发。
- “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傍晚到达交河城,看到高耸的火山,环境壮丽。
- “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九月依然炎热,沙尘满天飞舞,展现酷热的气候。
- “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为何天神不降雨雪,表达对酷热天气的不满。
- “吾君方忧边,分阃资大才”:皇上忧虑边疆安全,分享权力给有才能的人。
- “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刚刚打败胡人,安西的军队正返回。
- “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铁关把守边疆,万里之遥显得多么辽阔。
- “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战场上烟尘沉重,白草凋零,表现荒凉。
- “军中日无事,醉舞倾金罍”:军中日常无事,士兵们尽情享乐。
- “汉代李将军,微功合可咍”:提及汉代李将军,虽功绩微薄,但值得称赞。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前后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火山的形象隐喻着艰苦的环境,暗示士兵的艰难。
- 排比:多个句子描述天气和环境,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国家边防的忧虑、对士兵的关心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感叹,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山:象征着环境的严酷与险恶。
- 流汗:体现酷热天气下的辛苦。
- 雨雪: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渴望与不满。
- 铁关:代表边疆的防线与安全。
- 金罍:象征士兵的欢乐与放松,反映战争后的轻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所奉使的目的是?
A) 进行贸易
B) 探索新领域
C) 遵循胡俗,出使边疆
D) 访问朋友 -
诗中提到的“火山”象征什么?
A) 繁荣
B) 危险的环境
C) 美丽的自然
D) 平静的生活 -
“军中日无事,醉舞倾金罍”表达什么情感?
A) 忧伤
B) 豪放
C) 轻松与快乐
D) 无聊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岑参的边塞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岑参更着重于边防的艰辛与对国家的忧虑,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展现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豁达。两者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赏析》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