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山行》
时间: 2025-01-08 00:08: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暮秋山行》
作者: 岑参 〔唐代〕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白话文翻译:
马疲惫地卧在长长的坡道上,夕阳照射下的渡口显得格外宁静。
山风吹过空旷的树林,发出阵阵声响,仿佛有幽灵在其间。
天空湛蓝,经过一场凉爽的雨,石头小路上没有一点尘埃。
千种思绪汇聚在这个黄昏时刻,万物静默中透出一丝凄凉。
杜鹃鸟昨夜在树梢鸣叫,蕙草的色彩已经暗淡。
况且身为远行的旅客,自然要遭受许多苦楚与辛劳。
注释:
字词注释:
- 疲马: 疲惫的马。
- 长坂: 长长的坡道。
- 通津: 渡口,这里指河流的渡口。
- 苍旻: 苍穹,形容天空的颜色。
- 霁凉雨: 雨后清凉。
- 千念: 千种思绪、思念。
- 万籁: 万物的声音。
- 鶗鴂: 杜鹃鸟,常以其鸣叫声代表思乡。
- 蕙草: 蕙草,象征着幽静、清雅的环境。
典故解析:
杜鹃鸟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和思乡、离别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生于长安,卒于吐鲁番。他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边疆风光和军旅生活,富有豪放之气。
创作背景:
《暮秋山行》作于岑参游历边疆之际,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情怀。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旅途的艰辛和心中的惆怅。
诗歌鉴赏:
《暮秋山行》是岑参在秋日傍晚行走于山区所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现出旅途的艰辛。开头两句“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便设定了一个疲惫而宁静的氛围,马儿的疲惫与夕阳的余晖交织出一种苍凉的美感。
中间部分描绘了自然环境,山风吹拂空林,发出“飒飒”的声响,似乎传达着某种幽灵般的存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寂寞的气息,与旅行者内心的孤独相呼应。接着,诗人以“苍旻霁凉雨”引入了天气的变化,表达了雨后清新的意境,同时又是对旅途艰辛的隐喻。
最后两句则将思念与苦辛升华,杜鹃的鸣叫和蕙草的暗淡都加深了诗人的哀愁,显示出他作为远行者的辛酸与无奈。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人生的思考,情感深邃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疲马卧长坂: 描绘了马的疲惫状态,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 夕阳下通津: 映照出宁静的渡口,增添了诗的意境。
- 山风吹空林: 山风的声音与空旷的树林形成对比,渲染出孤寂的氛围。
- 飒飒如有人: 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神秘感。
- 苍旻霁凉雨: 描述了清新而凉爽的气候,暗示新旧交替的变化。
- 石路无飞尘: 表示环境的清净和宁静,反映了诗人的内心。
- 千念集暮节: 诗人思绪万千,情感交织在一起。
- 万籁悲萧辰: 自然的静谧中透出一丝悲凉。
- 鶗鴂昨夜鸣: 杜鹃鸟的叫声唤起思乡情绪。
- 蕙草色已陈: 蕙草的暗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况在远行客: 诗人身为远行者,自然感受到更多的苦辛。
- 自然多苦辛: 直白地表达出旅行者的艰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 对仗: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 比喻: 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旅途困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丰富,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苦涩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 代表旅途与艰辛。
- 夕阳: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山风: 传达孤独与自然的力量。
- 杜鹃: 思乡的象征。
- 蕙草: 清雅与幽静,反映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疲马卧长坂”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疲惫
- C. 兴奋
-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中的“万籁”指什么?
- A. 人声
- B. 动物声
- C. 自然的声音
-
诗中提到的“鶗鴂”是什么鸟?
- A. 喜鹊
- B. 杜鹃
- C. 燕子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岑参的《暮秋山行》更注重表现旅行中的孤独与思乡情,而《登鹳雀楼》则更多展现壮丽的景色和豪情。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