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闻笛》

时间: 2024-09-19 21:18:23

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

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闻笛
岑参 〔唐代〕

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
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白话文翻译:

在天门街的西边,听见了捣制丝绸的声音,
这一夜愁苦得让来自湘南的客人心碎。
长安城中有上百万家人家,却不知道哪个人在夜里吹笛。

注释:

  • 天门街:指长安的一条街道,为当时繁华之地。
  • 捣帛:捣制丝绸的过程,发出的声音象征着辛苦和劳作。
  • 湘南客:来自湘南地区的旅客,表现出思乡之情。
  • 长安:唐代的国都,象征着繁华与热闹。
  • 夜笛:指夜晚吹奏的笛子,增添了夜的孤寂和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因其诗作多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而闻名。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岑参在长安时,正值秋夜,诗人听到夜晚的笛声,感受到旅途的孤独与思乡的愁苦。长安的繁华与个人的孤独形成强烈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秋夜闻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愁苦,诗中通过“天门街西闻捣帛”的细节,传达了旅客在异乡的孤独感。捣帛声的响起,不仅是对劳动的描写,也暗示着生活的艰辛与现实的无奈。接着,诗人借“愁杀湘南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湘南代表着他心中那片宁静和温暖的地方。

长安作为繁华的城市,拥有“百万家”的人家,却令人感到无比的冷清与孤独,诗人不知何人吹笛,传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渴望。笛声与思乡情结合,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秋夜氛围,令人思绪万千。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展现了岑参对秋夜的深刻感受及其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情感真挚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门街西闻捣帛:在天门街的西边,听到捣制丝绸的声音,注意到周围的劳动气息,展现了繁忙的市井生活。
  2. 一夜愁杀湘南客:这一夜愁苦得让来自湘南的客人心碎,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3. 长安城中百万家:描绘长安的繁华,强调城市的巨大,却也反衬出个体的孤独。
  4. 不知何人吹夜笛:对夜晚笛声的疑惑,增添了诗人的愁苦与思考,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第二句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捣帛声象征着劳动与孤独,笛声则象征着思乡与情感的寄托。
  • 排比:通过长安城的描述,形成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捣帛:象征着辛勤劳作与生活的艰辛。
  • 湘南:代表着故乡和温暖的归属感。
  • 夜笛:象征着孤独、思念与无奈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秋夜闻笛》中的“湘南客”指的是哪里的人?

    • A. 北方人
    • B. 湘南地区的人
    • C. 长安人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天门街”是指什么?

    • A. 一个乡村
    • B. 一条繁华的街道
    • C. 一个山谷
      答案:B
  3. “长安城中百万家”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繁华与喧闹
    • B. 孤独与无奈
    • C. 宁静与安详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岑参《秋夜闻笛》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对比:
    • 两者都表现了对景色的描写,但岑参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孤独,而王之涣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