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歌子 其八
茔子泉儿十里途。渔舟唱晚载鹈鹕。惊巷犬,嚇栖乌。家家竞把醉人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舟归来的晚景。茔子泉到处都是十里路,渔舟在晚霞中唱着歌,船上载着鹈鹕。路过的狗被惊吓,栖息的乌鸦也受到惊扰。每家每户都在忙着扶醉汉回家。
注释:
- 茔子泉:指一个地名,可能是渔民出海捕鱼的地方。
- 渔舟:指渔船,专门用于捕鱼的船只。
- 唱晚:指在傍晚时分唱歌,渔舟归来时的悠扬歌声。
- 鹈鹕:一种水鸟,常见于湖泊和河流附近,能潜水捕鱼。
- 惊巷犬,嚇栖乌:惊动了街道上的狗,吓跑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
- 家家竞把醉人扶:每家每户都在忙着扶持喝醉的人回家,描绘出一种温馨的场景。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著名典故,但“渔舟唱晚”可以引申为一种生活状态,表现了渔民的安逸生活和对自然的亲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渚,近代诗人,主要活跃于清末民初。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乡土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黄公渚生活的时代,那时的渔民生活比较简单,诗人通过这一描绘,反映了渔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貌。
诗歌鉴赏:
《渔歌子 其八》是一首生动的渔家生活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渔民在傍晚时分归家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生活的温馨。开头的“茔子泉儿十里途”不仅设置了场景,也传达出一种悠长的旅程感,仿佛在诉说渔民一天劳作后的归途。接下来的“渔舟唱晚载鹈鹕”则通过“唱晚”这一动词,赋予了渔舟生命,渔民的歌声在此时此刻显得格外动人,带着一种归属感和满足感。
“惊巷犬,嚇栖乌”则通过生动的描写引入了周围环境的反应,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而这一切都在渔民的归来中显得尤为真实。最后一句“家家竞把醉人扶”则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体现了生活的温情与社会的相互扶持。
整首诗以渔民的生活为切入点,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茔子泉儿十里途:描绘了渔民从茔子泉出发,经过十里路的归家旅程。
- 渔舟唱晚载鹈鹕:渔舟在傍晚时分唱歌,象征着渔民的欢愉与丰收。
- 惊巷犬,嚇栖乌:周围的环境因渔舟归来而受到影响,增加了生活的气氛。
- 家家竞把醉人扶:描绘每个家庭的温情与互助,展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渔舟的归来比作自然的交响乐,渔民的歌声与自然相融。
- 拟人:渔舟被赋予了“唱”的能力,仿佛在表达渔民的心声。
- 对仗:如“惊巷犬,嚇栖乌”,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渔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依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舟:象征着渔民的生计与归属。
- 鹈鹕: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
- 醉人:隐喻生活的欢乐与人情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渔舟在傍晚时分唱什么?
- A) 歌
- B) 诗
- C) 乐器
-
诗中的“醉人”指的是什么?
- A) 醉酒的人
- B) 睡觉的人
- C) 工作的人
-
诗中提到的“巷犬”是因为什么而惊动的?
- A) 渔舟归来
- B) 雨天
- C) 游客
答案:
- A) 歌
- A) 醉酒的人
- A) 渔舟归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渔舟唱晚》:同样描绘了渔民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月下独酌》:展现孤独与醉意的诗歌,反映人们在酒后的思考与感受。
诗词对比:
- 黄公渚《渔歌子》与王维《渔舟唱晚》:两首诗都表现了渔民的生活,但黄公渚更注重家庭的温暖,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个人的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选》
- 《近现代诗人传记》
- 《渔歌子的艺术与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