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白话文翻译:
我看到那些卓越的人,往往在眼前碌碌无为。
你怀有鸿鹄之志,却在书剑的年华中蹉跎度日。
一听到边疆烽火起,万里之外的人都争相前往。
我也将前往京城,何时才能凯旋而归呢?
注释:
- 非常者:指的是有志向、有作为的人。
- 碌碌:形容忙碌却无所作为。
- 鸿鹄志:比喻远大的志向,鸿鹄指的是大雁,常用于形容志向高远的人。
- 蹉跎:指耽搁、浪费时间。
- 书剑年:指书生的年华,形容年轻时志向未酬。
- 边烽动:指边疆的烽火,象征战争的爆发。
- 京国:指京城,通常是指长安,唐朝的都城。
- 献凯还:指胜利归来,献上凯旋的消息。
典故解析:
- 鸿鹄志: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意为高远的志向,常用于形容有抱负的人。
- 边烽:古代用于传递战争信息的烽火台,表示战争的紧迫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事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送别友人陈七赴西军,表达了对友人远大志向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时局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送陈七赴西军》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朋友的叮咛与期许,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首句“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点明主题,诗人对那些有志之士却未能展现才华的无奈感到惋惜,反映出他对友人陈七的殷切期望。接下来的“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则是对陈七的鼓励与鞭策,提醒他不要辜负自己的志向,人生短暂,要抓住机会,努力实现理想。
“边烽动,万里忽争先”描绘了战事的紧迫,表现出一种急迫的气氛,仿佛提醒着所有有志之士,时不我待,必须把握机遇。最后一句“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不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志向,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未来的期许与不安,以及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也有对人生理想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孟浩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 诗人看到有志之士却在眼前碌碌无为,暗示对友人未来的担忧。
-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 指出陈七有远大抱负,但却在青春年华中浪费时间,提醒他要珍惜时光。
-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 听到战争的消息,许多人争相前往,展现出战乱的紧迫感。
-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 诗人自己也将前往京城,表达对未来的期盼与不确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鸿鹄志”,用鸟类的形象比喻人的志向。
- 对仗:如“碌碌在目前”与“蹉跎书剑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使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强调战事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对时间的珍惜以及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边烽:象征战争与动荡,暗示时代的紧迫。
- 书剑年:象征年轻人的理想与抱负,反映出对青春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鸿鹄志”指的是什么? A. 远大的志向
B. 短暂的时光
C. 书生的年华 -
“蹉跎书剑年”中的“蹉跎”是什么意思? A. 追求
B. 耽搁
C. 旅行 -
诗人希望友人如何? A. 留在家乡
B. 追求理想
C. 参加战争
答案:1. A,2. B,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者均有送别的主题,但孟浩然的诗更侧重于对理想的思考与珍惜时光,王维则更强调友情与使命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孟浩然研究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