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
时间: 2025-01-06 05:07:5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杏花
作者: 李商隐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
异乡今暂赏,眽眽岂无恩。
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为含无限意,遂对不胜繁。
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
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
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
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
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
白话文翻译:
上国的杏花曾与我相遇,花儿亭亭而立,仿佛在欲言又止。如今在异乡暂时欣赏,虽然眼神迷离,但也不是没有情义。微风轻轻吹拂,墙高月明,留下淡淡印痕。因为这花蕊蕴含无限情意,我与其对视,愈发觉得繁复难言。仙子从玉京路上走来,主人在金谷园中盛情款待。我何时能够辞别这碧空,谁会陪伴我走过黄昏?镜面轻拂着涂抹的铅华,炉中藏着温暖的桂烬。最终应该催促竹叶生长,先打算吟咏桃根花。不要效仿那啼哭成血的苦情,宁愿让梦寄托我的灵魂。吴王曾在香径采花,却迷失在烟雾缭绕的村庄。
注释:
- 上国:指较为繁华的地方或京城。
- 亭亭:形容花的姿态高耸而美丽。
- 眽眽:形容眼神迷离。
- 援少风多力:意为微风轻拂,风力却不小。
- 月有痕:形容月光洒在墙上,留下的痕迹。
- 碧落:指天空或青色的高空。
- 铅华:指浓妆艳抹。
- 桂烬:指桂花的燃烧遗留的灰烬。
- 桃根:指桃树的根部,寓意生长与繁荣。
- 吴王:指吴王夫差,历史上著名的统治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精致而含蓄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爱情和人生的感慨,风格独特,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商隐晚年,正值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他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命运的无奈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感伤。
诗歌鉴赏:
李商隐的《杏花》以杏花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与人事的思考。诗前两句以“上国”的杏花引发对往昔的追忆,花的亭亭而立似乎在向人倾诉。接着,诗人表达了在异乡欣赏花卉时的孤独与惆怅,尽管眼前美景令人陶醉,但心中却不免感到一丝孤寂。
诗中的“月有痕”与“无限意”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以及对人世繁华的无奈。后面的仙子与金谷园的意象,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诗人渴望与理想中的美好相伴,却又感到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的交错中流淌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李商隐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生命、爱情及理想的思索。诗末的吴王典故,则是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失落的感慨,进一步增强了诗的厚重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国昔相值:回忆与繁华之地的相遇。
- 亭亭如欲言:杏花的姿态仿佛在诉说心事。
- 异乡今暂赏:身处异乡,短暂欣赏美景。
- 眽眽岂无恩:眼神迷离并非没有情感的牵绊。
- 援少风多力:微风轻拂,生动的描绘出春的气息。
- 墙高月有痕:墙高但透出明月的痕迹,象征美好的向往。
- 为含无限意:花蕊中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 遂对不胜繁:与花对视,愈发感到情感的复杂与繁多。
修辞手法:
- 比喻:杏花的形态比喻诗人的心情。
- 拟人:花仿佛在欲言,表现其情感。
- 对仗:如“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人世无常的感慨,表现了李商隐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美好、纯洁与短暂。
- 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竹叶:象征生机与希望。
- 桃根:寓意繁荣与生长。
- 烟村:象征迷惘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商隐的《杏花》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欢乐
c) 愤怒
d) 无奈 -
“亭亭如欲言”中的“欲言”意指什么? a) 说话
b) 思念
c) 沉默
d) 表达情感 -
诗中提到的“吴王”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吕洞宾
b) 项羽
c) 吴王夫差
d) 李白
答案:
- a) 忧伤
- d) 表达情感
- c) 吴王夫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的《相思》
诗词对比: 李商隐与杜甫的诗歌在抒情上有相似之处,但李商隐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意象的丰富性,而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反思。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表达情感时的侧重点不同,展示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