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已凋零齿已疏,
忍饥白首卧蜗庐。
风声忽轹蓬窗过,
夜半呼灯起读书。
白话文翻译:
头发已经凋零,牙齿也已稀疏,
忍受饥饿的白头老者,卧在简陋的蜗居中。
忽然间,风声从窗外掠过,
在夜半时分,我点灯起来读书。
注释:
- 发:头发,诗中指老年的标志。
- 凋零:枯萎、衰退,形容头发的衰老。
- 齿:牙齿,指人老去后牙齿的脱落。
- 忍饥:忍受饥饿,表达生活艰辛。
- 白首:形容年老。
- 蜗庐:形容简陋的居所,像蜗牛的壳一样小。
- 风声:风吹过的声音,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 轹:掠过,经过。
- 呼灯:点亮灯火。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蜗庐”是指简陋的居所,常用来形容隐士或穷困的生活。它反映出陆游在晚年时的处境与心境。同时,诗中提到的“夜半”则表现出夜间学习的孤独感和求知的执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著称,作品多反映家国情怀和个人遭遇。陆游在诗歌、散文、词、文论等方面均有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在衰老、贫困中仍然坚持学习的精神。面对国家的沦丧与个人的困境,陆游以读书作为寄托,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歌鉴赏:
《夜中起读书戏作》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老年人孤独的生活与不屈的精神。开头两句,诗人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衰老与生活的艰辛,头发与牙齿的衰退,象征着岁月的无情。然而,尽管处于饥饿和困顿之中,诗人依然选择在夜深人静时点灯读书,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求索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坚韧,也寓意着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而“风声忽轹蓬窗过”一句,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夜晚的孤寂与宁静。夜深人静、风声细微,增添了诗人的孤独感,也突显了他在这种环境中依然坚持学习的决心。整首诗在对比中深化了主题,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晚年,但心中仍然燃烧着求知的火焰,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发已凋零齿已疏:这两句直接描述了诗人年老的外表,强调了衰老的无奈。
- 忍饥白首卧蜗庐:展示了生活的困窘,尽管忍受饥饿,但诗人依然保有白头的尊严与坚持。
- 风声忽轹蓬窗过:描绘了夜晚的环境,风声的掠过带来了一种孤独的氛围。
- 夜半呼灯起读书: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尽管已是夜半,也要点灯继续追求知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居所比喻为蜗庐,形象生动。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 拟人:风声的“轹”,赋予风声音响的动作,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述老年人孤独与贫困的生活,表现了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人生态度,反映了陆游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发:象征衰老。
- 齿:象征时间的流逝。
- 蜗庐:象征简陋的生活与隐逸的心态。
- 灯:象征知识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哪两种方式展现了自己的衰老? a) 头发和牙齿
b) 生活和理想
c) 书本和灯火 -
诗中“蜗庐”指的是什么? a) 富丽堂皇的住所
b) 简陋的居所
c) 学习的书房 -
诗人为何要在夜半时分点灯读书? a) 因为他无聊
b) 因为他渴望知识
c) 因为他想写诗
答案:
- a) 头发和牙齿
- b) 简陋的居所
- b) 因为他渴望知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陆游《夜中起读书戏作》 vs 陶渊明《归园田居》:
- 陆游在诗中表现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尽管生活艰辛,但仍然选择继续学习;而陶渊明则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两者都反映了诗人面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与选择,前者强调奋斗与坚持,后者则追求宁静与自然。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