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叶未全脱,水流故自闲。
才登高阁坐,便觉大江环。
风细如闻梵,云垂莫辨山。
晚来松径里,隐隐一僧还。
白话文翻译:
树上的叶子还未完全掉落,水流依旧悠闲自得。刚刚登上高阁坐下,就感到大江环绕。微风轻柔,似乎能听到佛教的梵音,云雾低垂,难以分辨山的轮廓。傍晚时分,松树小径中,隐隐约约传来一位僧人的身影。
注释:
- 木叶未全脱:树叶尚未完全掉落,描绘秋冬季节的景象。
- 水流故自闲:水流依然悠闲自得,表现一种从容的自然状态。
- 高阁:指高处的楼阁,象征着高远的视野和心境。
- 大江环:指的是环绕在身边的大江,暗示其壮丽与浩瀚。
- 闻梵:听到佛教的梵音,营造出一种清净、超然的氛围。
- 云垂莫辨山:云雾低垂,无法分辨出山的轮廓,展现出朦胧的意境。
- 松径里:松树的小径,常常是僧人修行的地方。
- 隐隐一僧还:隐约看到一位僧人,增添了幽静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雷思霈(约1555年-约1620年),字正愚,号静轩,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体现出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九日宿东山寺四首》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登高远望,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沧桑。东山寺作为一个隐逸之地,为诗人提供了一个静谧的环境,使他得以沉思和创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傍晚,作者在东山寺的高阁上,俯瞰江水流淌、山色朦胧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诗的开头以“木叶未全脱,水流故自闲”引入,给人一种清新、悠闲的感觉,仿佛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令人感受到自然的恬淡。接着,随着“才登高阁坐,便觉大江环”的描写,诗人将视线转向周围的景致,表现出一种开阔的胸怀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风细如闻梵,云垂莫辨山”两句,运用细腻的笔触,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微风中带着佛音,令人心灵得到洗涤。最后一句“晚来松径里,隐隐一僧还”,则通过描绘僧人的身影,增添了人文的气息,暗示着修行与内心的归属感,使整首诗在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平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叶未全脱:描绘秋冬季节,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水流故自闲:水流的悠闲态度映照出诗人内心的从容。
- 才登高阁坐:强调诗人刚刚入座,心情愉悦,准备享受这份宁静。
- 便觉大江环:展现开阔的视野,感受自然的壮丽。
- 风细如闻梵:风轻柔如佛音,传达出一种清净的感觉。
- 云垂莫辨山:云雾的朦胧感,增添了神秘与静谧。
- 晚来松径里:傍晚的松径,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隐隐一僧还:隐约可见的僧人,象征着修行与内心的归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与梵音相提并论,展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
- 对仗:如“风细”和“云垂”,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水流的“自闲”赋予了自然以人性化的特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诗中蕴含的佛教元素,暗示了对生命的思考与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叶: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变化。
- 水流: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悠然。
- 高阁:象征着高远的视野与心境。
- 大江:代表着浩瀚的自然力量。
- 梵音:象征着清净与超然的境界。
- 松径:暗示着修行与内心的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风细如闻梵”中的“梵”指的是什么?
A. 佛教的音乐
B. 风的声音
C. 水流的声音
D. 松树的声音 -
诗人隐约看到的是什么?
A. 一位老者
B. 一位僧人
C. 一位游人
D. 一只鸟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侧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则通过夜景描绘,展现了别样的幽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