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宝林塔中作》

时间: 2025-01-01 13:54:03

甕头无酒菊花青,千丈苍崖孰与登。

从此重阳课茶事,不携儿女只携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甕头无酒菊花青,
千丈苍崖孰与登。
从此重阳课茶事,
不携儿女只携僧。

白话文翻译:

在酒坛旁没有酒,只有青菊盛开;
在这千丈高的苍崖上,谁能与我同登?
从今往后重阳节只顾泡茶,
不带儿女只带和尚来。

注释:

  • 甕头:指酒坛的边缘,表示酒坛旁边。
  • 无酒:没有酒,代表诗人处于一种孤寂的境地。
  • 菊花青:青色的菊花,重阳节时菊花盛开,象征着节日的气氛。
  • 千丈苍崖:形容高耸的崖壁,强调景色的壮丽。
  • 孰与登:谁能与我一同登高?表示对陪伴的渴望。
  • 重阳: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长寿和团圆。
  • 课茶事:指品茶的活动。
  • 不携儿女:不带孩子,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 携僧:带着和尚,代表着求道、修行的心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泂(1067年-1128年),字子瞻,号朴斋,晚号老梅,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及诗人。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常结合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感受与思考。重阳节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节日,诗人却在缺酒的情况下,反而选择了伴随和尚,显示出他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诗歌鉴赏:

《九日宝林塔中作》是一首蕴含哲理与情感的诗,它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友情以及精神追求的思考。诗的开头“甕头无酒菊花青”就带给我们一种孤寂的感觉,虽然周围的菊花盛开,但诗人却没有酒来共饮,这种反差使得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愈发明显。接下来的“千丈苍崖孰与登”,则展现了诗人渴望伴侣的情感,他在高耸的崖壁上独自登高,谁能与他分享这壮丽的景色?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摆脱了儿女情怀,选择了与和尚共度重阳,这不仅是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更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重阳节本是团圆的日子,但诗人却选择了“只携僧”,反映了他对于传统节日的独特理解。他将重阳节的意义转向了茶道,强调在繁忙的世俗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与清净。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转折,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心态与对精神寄托的向往,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甕头无酒菊花青:诗人身处无酒之境,周围有盛开的菊花,表现其孤独。
  2. 千丈苍崖孰与登:在高耸的山崖上独自登高,感叹无人陪伴。
  3. 从此重阳课茶事:决定重阳节不再饮酒,而是关注茶道。
  4. 不携儿女只携僧:不带孩子和家人,只带和尚,体现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对比:无酒与青菊,形成鲜明对照,突显孤独感。
  • 反问:用“孰与登”引发思考,增强情感的深度。
  • 象征:菊花象征重阳节,和尚象征修行与内心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甕头:象征孤独与缺失。
  • 菊花:象征重阳节与生命的延续。
  • 苍崖:象征高远与志向。
  • 和尚:象征内心的修行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2. 诗人决定在重阳节做什么? A. 喝酒
    B. 品茶
    C. 聚会

  3. 诗人为什么不带儿女? A. 因为没有时间
    B. 因为追求内心的宁静
    C. 因为不想聚会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独坐敬亭山》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泂与王维:两位诗人均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但王维更倾向于描绘田园景色,而苏泂则更多关注节日与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