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壁墩和杜牧之韵 其二》
时间: 2025-01-14 05:59: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壁墩和杜牧之韵 其二
城上层楼势欲飞,
凭栏一眺万峰微。
高秋鹘击云间下,
薄暮渔歌浦口归。
千古风流惟旧迹,
百年节候几清晖。
祇因共尽登临兴,
醉插黄花弄舞衣。
白话文翻译:
在城楼之上,仿佛要飞起来一样,
我倚着栏杆远眺,看到无数的山峰在微微显现。
秋高气爽,猎鹰在云间俯冲而下,
黄昏时分,渔歌唱响,渔民归来浦口。
千古风流人物,留下的只有旧迹,
百年节气变换,几度清辉映照。
只是因为大家共同享受登高的兴致,
我醉了,插上黄花,欢快地舞动衣衫。
注释:
- 层楼:高楼,指城市中的高楼建筑。
- 凭栏:倚靠栏杆,表示向外眺望。
- 鹘:一种猛禽,通常指的是猎鹰。
- 薄暮:黄昏,傍晚时分。
- 浦口:河口或湖边的地方,渔民归来的地方。
- 风流:指才华出众、风采卓然的人物。
- 清晖:清亮的光辉,指明亮的阳光。
- 醉插黄花:指在喝酒后,插上黄菊花,表达一种洒脱和愉悦的情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贺一弘(约1550—?),明代诗人,工于诗词,文采斐然,常以抒情见长。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优雅。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重阳节(九月九日),意味着登高望远、寄托思念。作者在诗中通过描绘高楼、秋景、渔歌等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九日壁墩和杜牧之韵 其二》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高秋的气息与人们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开篇以“城上层楼势欲飞”引入,体现了高楼的雄伟与飞扬的气势,给人一种直上云霄的畅快感。接着,诗人“凭栏一眺万峰微”,不仅表现了视野的开阔,也暗含了对自然的敬仰。
“高秋鹘击云间下”,描绘了秋高气爽的天际,猎鹰俯冲的场景,象征着一种力量和自由。而“薄暮渔歌浦口归”则用渔歌的悠扬与归来的渔民形成鲜明对比,传达了一种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美。
后半部分,诗人感叹“千古风流惟旧迹”,强调了历史人物留下的痕迹,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最后两句“祇因共尽登临兴,醉插黄花弄舞衣”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共度佳节的欢愉,黄花象征着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整首诗从景到情,层层递进,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上层楼势欲飞:描绘高楼的壮丽,给人以飞翔的感觉。
- 凭栏一眺万峰微:凭栏远眺,山峰在微微的秋光中显现,饱含诗人的豪情。
- 高秋鹘击云间下:猎鹰在秋天的云间飞翔,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画面。
- 薄暮渔歌浦口归:黄昏时分,渔民归来,映衬出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 千古风流惟旧迹:人事如梦,留下的只有古人的身影与痕迹。
- 百年节候几清晖:时光流转,节气变化,历史的清辉难以长存。
- 祇因共尽登临兴:因为大家共同享受登高的乐趣,感情融洽。
- 醉插黄花弄舞衣:借酒浇愁,插上黄花,欢乐气氛浓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薄暮渔歌”和“高秋鹘击”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高楼比作飞翔,表现出一种豪情。
- 拟人:用“鹘击云间下”赋予了猎鹰生动的形象,生动展现了秋天的气息。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以及在重阳节共赏美景时的欢乐,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层楼:象征着高远与追求。
- 万峰:代表自然的雄伟与壮观。
- 鹘:象征自由与力量。
- 渔歌: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和谐。
- 黄花:重阳节的象征,代表着传统与人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层楼”意指: A. 高楼
B. 山峰
C. 河流
D. 溪水 -
“薄暮渔歌”中的“渔歌”代表: A. 渔民的生活
B. 战争的悲歌
C. 山间的鸟鸣
D. 诗人的哀叹 -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 A. 春节
B. 清明
C. 重阳
D. 中秋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两首诗在风景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杜甫更多的是人生哲思,而贺一弘则偏重于节日的欢愉与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