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三首》
时间: 2025-01-19 19:57: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白话文翻译:
别提把诗投赠给汨罗江,我现在只能自得其乐,又能怎样呢? 曾听说有个求福的木居士,试着向艾人祈祷吧。 忠言不被采纳,最终沉没而死,留下的文章却如星斗般璀璨。 何不再次斟满昌歜酒,为你击节高歌一曲。 每年端午节都是风雨交加,仿佛是为了屈原陈述往日的冤屈。 我想找谁谈论这些事呢?屋子南北都是鹁鸠的喧闹声。
注释:
- 谩说:别提。
- 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江之地。
- 木居士:指木雕的神像。
- 艾人:用艾草扎成的人形,端午节习俗。
- 昌歜酒:古代的一种酒。
- 击节:打拍子,表示歌唱。
- 鹁鸠:一种鸟,常在雨天鸣叫。
诗词背景: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感慨。这首《端午三首》是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对时政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的描绘,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时政的隐晦批评。诗中“谩说投诗赠汨罗”一句,既是对屈原的致敬,也是对自己处境的自嘲。诗人借用“木居士”和“艾人”的典故,暗示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盲目追随,却忽视了真正的忠言和正义。最后两句“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则进一步强化了屈原的悲剧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 第一句“谩说投诗赠汨罗”,诗人用“谩说”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同时也透露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 第二句“身今且乐奈渠何”,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现实的妥协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 第三句“尝闻求福木居士”,诗人借用“木居士”的典故,讽刺了人们对迷信的依赖。
- 第四句“试向艾人成祝呵”,诗人通过“艾人”的形象,暗示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盲目追随。
- 第五句“忠言不用竟沉死”,诗人表达了对忠言不被采纳的悲哀。
- 第六句“留得文章星斗罗”,诗人赞美了屈原留下的文学遗产。
- 第七句“何意更觞昌歜酒”,诗人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第八句“为君击节一长歌”,诗人以歌唱的形式,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理想的追求。
- 第九句“年年端午风兼雨”,诗人通过对端午节天气的描绘,强化了屈原的悲剧形象。
- 第十句“似为屈原陈昔冤”,诗人通过对屈原的怀念,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 第十一句“我欲于谁论许事”,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 第十二句“舍南舍北鹁鸠喧”,诗人通过对鹁鸠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文章星斗罗”,将屈原的文章比作璀璨的星斗。
- 拟人:如“年年端午风兼雨”,将风雨拟人化,仿佛是为了屈原陈述冤屈。
- 对仗:如“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通过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的描绘,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对时政的隐晦批评。诗人通过对屈原的怀念,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汨罗:象征屈原的悲剧。
- 木居士:象征人们对迷信的依赖。
- 艾人:象征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盲目追随。
- 昌歜酒:象征美好的生活。
- 鹁鸠:象征现实的不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谩说投诗赠汨罗”中的“谩说”是什么意思? A. 别提 B. 尝试 C. 赞美 D. 批评
-
诗中“尝闻求福木居士”中的“木居士”指的是什么? A. 木雕的神像 B. 真正的居士 C. 诗人自己 D. 屈原
-
诗中“年年端午风兼雨”表达了什么? A. 对屈原的怀念 B. 对现实的妥协 C.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对迷信的依赖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屈原的《离骚》
- 杜甫的《端午日赐衣》
诗词对比:
- 屈原的《离骚》与赵蕃的《端午三首》: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 杜甫的《端午日赐衣》与赵蕃的《端午三首》:两者都通过对端午节的描绘,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赵蕃诗集》
- 《屈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