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

时间: 2025-01-19 19:55:29

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金人来梦里,白马出城中。

涌塔初从地,焚香欲遍空。

天歌应春籥,非是为春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
作者: 沈佺期 〔唐代〕

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金人来梦里,白马出城中。
涌塔初从地,焚香欲遍空。
天歌应春籥,非是为春风。

白话文翻译:

在庄严肃穆的莲花世界中,闪烁的贝叶宫映入眼帘。
金色的人物仿佛在梦中来访,白马从城门中奔出。
塔楼从地面涌现而起,香烟缭绕,似要飘散到空中。
天空的歌声回应着春天的乐器,这并不是为了迎合春风。

注释:

  • 肃肃: 形容安静庄重的样子。
  • 莲花界: 指佛教中莲花的境界,象征清净和超脱。
  • 荧荧: 形容光亮,闪烁的样子。
  • 金人: 指神仙或佛教中重要的人物。
  • 白马: 在古代常象征高贵和神圣的事物。
  • 焚香: 指在寺庙中点燃香火,表示对佛的敬仰。
  • 天歌: 指天上的歌声,常用来形容神仙的音乐。

典故解析:

  • 莲花: 在佛教中,莲花象征着纯洁与启蒙。常用以比喻修行者在世俗污浊中保持心灵的清净。
  • 贝叶宫: 指佛教经典写在贝叶上的地方,象征着智慧和知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字子骥,唐代诗人,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擅长写游览诗和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制而作,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以及与皇太子游览慈恩寺的情景,反映了唐代对佛教的重视和社会的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展现了唐代寺庙的庄严与宁静。诗的开头描绘了莲花界的肃穆和贝叶宫的闪烁,营造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宗教境界。接着,金人和白马的出现,既是对佛教神圣人物的描绘,也象征着愿望与希望的降临。

中间的“涌塔初从地,焚香欲遍空”一联,展现了寺庙中焚香的仪式,香烟缭绕,象征着对佛的尊敬和祈福。最后一句“天歌应春籥,非是为春风”则把诗的意境推向高潮,暗示着一种高于世俗的音乐与春天的和谐,表达了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形式上整齐对仗,音韵和谐,意象丰富,展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传达出了一种庄重而又清新的情感,令人感受到古代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诗人的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肃肃莲花界”:描绘出寺庙的庄严氛围。
    • “荧荧贝叶宫”:闪烁的光芒象征着智慧和神秘。
    • “金人来梦里”:暗指神仙的降临,给人带来希望。
    • “白马出城中”:象征着高贵和神圣的力量。
    • “涌塔初从地”:塔楼的涌现象征着佛教的崇高。
    • “焚香欲遍空”:香烟缭绕,表示对佛的敬仰。
    • “天歌应春籥”:神仙的音乐与春天的和谐。
    • “非是为春风”:强调音乐的超越性,不仅仅是迎合自然。
  • 修辞手法:

    • 比喻: “金人”和“白马”比喻神圣和高贵的存在。
    • 对仗: 全诗采用了整齐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 “天歌”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崇敬,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和谐关系,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 莲花: 象征着纯洁与启蒙,代表着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 金人: 代表着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象征着智慧和神圣。
  • 白马: 象征着高贵,常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
  • 焚香: 表现宗教仪式中的敬仰与祈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肃肃莲花界”中“肃肃”最接近的意思是?
    A. 嘈杂
    B. 安静
    C. 明亮
    D. 繁华

  2. “白马出城中”所象征的含义是?
    A. 战争
    B. 高贵与神圣
    C. 旅行
    D. 悲伤

  3. 诗中提到的“焚香”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娱乐
    B. 敬仰与祈愿
    C. 祭祀
    D. 休息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沈佺期的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但杜甫的诗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沈佺期则更侧重于宗教与精神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化与宗教》

以上是对沈佺期《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