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横吹曲辞·出塞
作者:沈佺期 〔唐代〕
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
寒日生戈剑,阴云摇旆旌。
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
辛苦皋兰北,胡霜损汉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边塞的经历和感受。诗中说,经历了十年的艰苦跋涉,走过了万里长的路,眼前的寒日照耀着戈剑,阴云则摇曳着旌旗。饥饿的乌鸦在旧垒上悲鸣,疲惫的马儿则依依不舍地恋着空虚的城池。辛苦的征战在皋兰山北,敌人的霜寒削弱了汉军的士气。
注释:
- 通大漠:指在大漠中行走、穿越。
- 长平:古地名,此处指代遥远的地方。
- 戈剑:武器,象征战争与杀戮。
- 旆旌:战旗,象征军队和征战。
- 饥乌:形容乌鸦因饥饿而鸣叫,寓意战乱中的凋零。
- 旧垒:古代战争遗址,表明战斗的痕迹。
- 皓兰北:皓兰山在北方,指征战的地区。
- 胡霜:指敌人来袭的寒冷天气,暗示敌军的威胁。
- 损汉兵:损失汉朝的士兵,表现出战争的惨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佺期(公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子佩,号崇德,主要以边塞诗和乐府诗闻名。他的诗风典雅,常借景抒情,表达对国事、民生的深刻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艰辛和士兵的困境,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苦难,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横吹曲辞·出塞》是一首充满悲壮气息的边塞诗,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艰辛和士兵的心理状态。诗的开篇以“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两句,展示了历经艰辛的壮丽景象,时间的漫长和空间的辽阔,给人一种无尽的孤独感和无奈感。接着,诗人通过“寒日生戈剑,阴云摇旆旌”描绘出战斗的严酷气氛,戈剑与旌旗相结合,表明了敌我对峙的紧张局势。
“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两句则生动地刻画出战争带来的破败与无奈,乌鸦的啼鸣和疲惫马儿的依恋,象征着战士心灵深处的哀伤与对故乡的思念。最后,“辛苦皋兰北,胡霜损汉兵”总结了战争的惨状,表明敌人对汉军的威胁,以及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困境。
整首诗情感浓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反映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年通大漠:长途跋涉,历经十年,描述了边塞士兵的艰辛。
- 万里出长平:走过万里路,说明了离家之远与征途之艰。
- 寒日生戈剑:寒冷的阳光照在武器上,营造出战斗的紧张氛围。
- 阴云摇旆旌:阴沉的云彩摇动着战旗,暗示着不安的战争气氛。
- 饥乌啼旧垒:饥饿的乌鸦在旧的城垒上鸣叫,象征着战乱带来的凋零与哀伤。
- 疲马恋空城:疲惫的马儿依恋着空虚的城池,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辛苦皋兰北:艰辛战斗在皋兰山北,强调了战争的艰苦和士兵的困境。
- 胡霜损汉兵:敌人的霜寒损害了汉军,反映出战争的威胁与士气的低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日生戈剑,阴云摇旆旌”,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乌鸦和马儿赋予情感,表现士兵对故乡的思念。
- 比喻:通过“戈剑”和“旆旌”象征战争的残酷。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反思,描绘了士兵在边疆的艰辛与孤独,传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关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漠:象征辽阔与孤独,表现士兵的艰难历程。
- 戈剑:象征战争的残酷与杀戮。
- 旌旗:象征军队的荣耀与战斗的召唤。
- 乌鸦:常与哀伤、凋零相关,象征战乱带来的苦难。
- 空城:体现对故乡的无奈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年通大漠”意指什么?
A. 十年走过万里
B. 十年征战
C. 十年孤独
D. 十年无悔 -
“饥乌啼旧垒”中的“饥乌”象征什么?
A. 战争的惨烈
B. 士兵的困境
C. 失去的希望
D. 远方的思念 -
诗中提到的“胡霜损汉兵”中“胡霜”指代什么?
A. 汉朝的士兵
B. 敌人的侵略
C. 战争的困难
D. 冷酷的天气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边塞的壮丽与士兵的情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边塞雪景与士兵的思乡情。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沈佺期的《出塞》均体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但王昌龄更侧重于豪情与壮志,而沈佺期则强调了战争的悲哀与士兵的困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提供唐代诗歌的经典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帮助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