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闲兴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7 22:45:51

看到竹过邻,园林独卧身。

鸟声闲似野,人意倦知春。

残雨惊池树,斜阳照隙尘。

如何堂上客,不及燕来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启的《西园闲兴二首 其一》原文如下:

看到竹过邻,园林独卧身。
鸟声闲似野,人意倦知春。
残雨惊池树,斜阳照隙尘。
如何堂上客,不及燕来频。

白话文翻译:

看到邻居家的竹子,自己在园林中独自卧着。
鸟声悠闲如同在野外,人们的心情却因春天而感到疲倦。
残余的雨水惊动了池边的树木,斜阳照在细小的尘埃上。
为什么堂上的客人,比不上燕子来得频繁呢?

注释:

  • 竹过邻:指邻居的竹子长得很好,表示景色的优美。
  • 园林独卧身:在园林中独自卧着,表达一种闲适的心情。
  • 鸟声闲似野:鸟鸣声悠闲自在,仿佛在野外一般。
  • 人意倦知春:人们的心情因春天的疲倦而显得懒散。
  • 残雨惊池树:雨水未干,触动了池边的树木,生动描绘了春雨的余韵。
  • 斜阳照隙尘:夕阳斜照,光线透过缝隙照在尘土上,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堂上客:指在室内的客人,和自然界的燕子形成对比。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燕子在中国文学中常象征春天和生机,诗人用燕子频繁的出现,与客人稀少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启(公元1336年-公元1374年),明代诗人,字季和,号孟弥,浙江绍兴人。他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代表作有《高启诗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园林和春天的描绘,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西园闲兴二首 其一》是一首描写春日闲适生活的诗作。从开头的“看到竹过邻”开始,诗人便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诗中所表现的闲适与自然的融合,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的气息。诗人卧于园林,享受着春日的宁静,鸟鸣声与人的懒散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生活的思考。

“残雨惊池树,斜阳照隙尘”两句,通过对自然界细节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时间的流逝。尤其是“斜阳照隙尘”,让人感受到夕阳下的静谧,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春日黄昏景象。最后一句“如何堂上客,不及燕来频”则以燕子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在、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还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人情冷漠的无奈和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看到竹过邻:诗人观察到邻居家的竹子,描绘出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
  2. 园林独卧身:在园林中独自休息,体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3. 鸟声闲似野:鸟鸣声悠闲自在,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人意倦知春:尽管春天美好,人们却感到疲倦,反映出人们在繁忙生活中的疲惫感。
  5. 残雨惊池树:残余的春雨打湿了树木,生动描绘出春天的气息。
  6. 斜阳照隙尘:夕阳的光辉透过缝隙,照在尘土上,增添了一份静谧之感。
  7. 如何堂上客,不及燕来频:客人稀少,与燕子频繁的出现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声比作“闲似野”,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 拟人:残雨“惊池树”,让自然景物富有生命。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了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悠闲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对繁忙生活的无奈与疲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代表自由与生命。
  • 残雨:隐喻着春天的细腻与温柔。
  • 斜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燕子:象征着春天和生机,反映出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鸟声闲似野”所表达的意境是什么?

    • A. 自然的宁静
    • B. 城市的喧嚣
    • C. 人的忙碌
  2. “残雨惊池树”中的“惊”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 A. 使树木生长
    • B. 使树木恐慌
    • C. 使树木凋零
  3. 诗的最后一句“如何堂上客,不及燕来频”中,燕子象征了什么?

    • A. 友人
    • B. 自由自在的生活
    • C. 忙碌的生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高启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思考的深刻表达,但高启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歌研究》
  • 《高启诗集》